Month: July 2020

【產業競爭地圖】烽火漫天的台灣電商物流產業

3個你不可不知的台灣電商物流小秘密:?宅配成為台灣物流產業最強成長業別,但電商委外配送費用率降至近年新低?電商物流重資本模式進場,集團競爭趨勢逐步成形?超商取貨功能強勢進化,形成鮮明台灣特色 2020年當台灣大部份產業都因COVID-19疫情影響而陷入沉寂的當下,電商物流產業卻迎來了五穀豐登的產業盛世:2020年5月,momo成立貨運子公司「富昇物流」,成為台灣第2個以電商之姿自建配送隊伍的大型集團。7月momo進一步宣布與全家便利商店展開合作,推出生鮮電商低溫店取服務、同時也將myfone門市取貨服務全面升級為24小時快速取貨;2020年6月迎來成立20周年的PChome,也宣布將電商物流做為下一個關鍵戰略目標,大舉承租倉儲空間達4.5萬坪的中華郵政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同時瞄準跨境電商市場的成長潛力,7月正式上線整合商流、物流、金流的跨境PChomeSEA銷售服務。 除了電商集團外,以線下銷售為營運主力的實體零售企業也全力參戰:7-ELEVEN針對微型社群電商賣家推出的「賣貨便」服務,2020年3月正式突破100萬服務人次、並於6月份將國際交貨便服務正式擴大至7個海外國家以及離島地區,同時與智慧開店平台SHOPLINE合作,除了在台灣境內提供超取服務外,進一步提供橫跨星馬港3地、近3,000間海外7-ELEVEN門市的跨境取貨服務;全家便利店也在6月宣布推出電商開店平台,並持續擴大店內低溫存儲空間,強化做為低溫商品最後一哩取貨的戰略角色。台灣強大的便利商店系統強勢進化,已成為電商物流鏈中的關鍵基礎設施。 此外,Uber Eats、foodpanda等原本專注於餐食外送服務的新創品牌,亦立基於極富彈性的配送車隊與資訊科技應用經驗,與大量品牌商、實體零售企業合作,2020年陸續切入都會短距快速配送的電商物流戰場。 不過,就在熱火朝天的景況下,2020年4月來自英國的deliveroo宣布撤出台灣市場,6月份掌櫃智慧生活亦決定暫停營運,先後退出關鍵最後一哩的兵家必爭之地。不難看出台灣電商物流領域已成為競爭強度極高的企業戰場,不僅大型集團拉高資本投注力量以創造規模經濟,擁有豐沛科技創新能量的新創企業也積極參戰,共同形塑出烽火漫天的台灣電商物流產業競爭地圖。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爬取了海內外機構投資人、媒體報導、研究機構及產業領導團隊相關產業論述進行分析,繪製台灣「電商物流產業競爭地圖」,並歸納出關鍵趨勢及數據解析與大家分享。 電子商務成為拉動台灣城市配送產業發展火車頭 過去10年間,台灣零售產業版圖快速向線上移動,電子商務成為台灣零售產業最強成長通路。步入高齡少子化社會後,台灣整體零售業產值規模成長幅度相對限縮,近五年成長幅度均在5%以下。2020年第一季受到COVID-19疫情帶來的影響,更是陷入微幅衰退。與此相對的則是強勢挺進的電商產業成長曲線。2019年台灣電商產值約新台幣2,078億元,年成長9.7%,2020年Q1成長率更拉高至16.6%,創下2011年以來的新高,與整體零售業的成長差距正不斷拉開。 從3C設備、家用品等高度標準化商品、到生鮮食材、進口商品等多元特殊品項,線上通路銷售佔比正在全面快速攀升,電子商務在台灣零售市場的存在感不斷增強,高速成長的同時也迎來了結構性轉變:標準品電商產業已走向成熟,獨特的經營型態與創新服務模式成為電商企業的下一道護城河,而做為橋接線上通路與消費者之間不可或缺的支援服務,物流宅配業者被賦予的功能與重要性也正在同步提升。 不過,台灣勞動人口規模不斷縮減,快速、廉宜且高品質的物流服務已成為稀缺資源,因此許多電商與實體零售企業紛紛將關鍵戰場轉移至物流領域,展開入股併購、策略結盟、甚至是以重資本模式切入自建。我們可以看到,高速奔跑的電商市場,不僅為物流產業帶來難得的成長際遇,更引入了豐富的資金、人材與大量先進技術應用,塑造出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產業風貌,電子商務產業正成為拉動台灣城市配送產業發展的火車頭。 宅配晉身台灣物流產業最強成長業別,但電商委外配送費用占比降至近年新低 台灣宅配服務業營業額近10年CAGR高達12%,成長幅度在各項陸運關聯次產業中最為顯著,同時也是台灣少數連續多年擁有兩位數成長力道的服務業態,正是這項趨勢讓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著手將大量資源與營運重心轉向電商物流最後一哩配送戰場。 例如B2B貨運起家的新竹物流,近年已將電商宅配業務比例大幅拉高至50%,2017年併購全速配物流後推出自營的新瑞宅配品牌,投入機車宅配與小物配送市場,瞄準的就是都會地區小型電商包裹的快速配送商機;2020年6月新竹物流進一步與日本佐川急便合資成立新瑞佐川,希望搶進日本、東南亞等跨境電商物流市場。 同樣由B2B領域出發的嘉里大榮,也在併購超峰快遞後推出專營台灣當日快遞、跨境電商物流與都會機車快遞的嘉里快遞品牌。而原本即專注於宅配服務的統一速達、台灣宅配通則採取強化營運投資、構建企業合作網絡等策略鞏固市佔優勢,例如擴充配送車隊、導入新型態技術、跨足多元服務(如宅配通切入美食外送市場)等。 不過,在宅配業營收一路挺進的同期間,我們也觀測到自2016年開始,電商委外配送費用率持續下滑,2019年甚至降至近年新低(3.0%)。主因除了宅配物流費用走勢相對穩定外,大型電商集團近兩年積極展開自建配送布局,著手降低委外配送比例也是相當關鍵的因素。雖然2018年開始台灣宅配運費陸續調漲,帶動2019年整體產值大幅度攀升,但由於電子商務成長率仍相對較高,加上大型集團持續加快自建配送腳步,因此委外配送費用率仍持續下滑,不過幅度已相對縮減。 電商物流重資本模式進場,集團競爭趨勢逐步成形 與全球產業趨勢相同,台灣大型零售與電商集團亦紛紛布局自營物流服務,集團化的競爭態勢逐步成形。2018年PChome展開內部第三次物流革命,成立100%持股子公司網家速配,提供宅配運輸服務,成為台灣第一家跨足末端物流配送的電商集團,電商自建物流的重資本模式至此正式進入台灣。如今網家速配已能夠承載網家20%的訂單規模,且比例仍在持續提升。而2020年5月才正式成立的富昇物流,搭配大量自建衛星倉,現階段也已經能夠負擔momo約10%的訂單量。不過,若與Amazon對照可以看到,2019年Amazon自營配送比例高達48%,顯然台灣電商物流自建配送比例未來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此外,超商取貨系統也已發展成為台灣電商物流中獨樹一格的集團競爭戰場,以統一超、全家為首的兩大領先企業積極挹注資源,將超商體系背後的物流倉儲資源結合龐大的實體門市優勢,以門店為核心,搭配高彈性配送服務,全力搶進電商短鏈配送市場,成功樹立起具備強烈台灣特色的店寄店取體系。例如統一超做為博客來24HR取貨據點、全家搭配GOGOX於台北地區推出店到店當日配服務等各種創新服務模式。台灣地狹人稠的高密集城市化特色,加上便利商店集團綿密的實體網絡優勢基礎,為電商物流架構出覆蓋廣泛的最後一哩快速配送與多元取貨服務,已成為台灣相當鮮明的產業優勢。 薪資與運費支出比例大幅攀升,勞動力不足課題成為隱憂 拆解近兩年宅配快遞業者成本結構可以看到,運費支出與薪資津貼為快遞業者最大的兩項營運支出項目。2018年運費支出占比達41%,為各項支出中規模最大的項目,且仍舊在持續上升,顯示業者外包比例高,除企業間水平合作外,聘僱大量外包人員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相對於2017年,2018年各項支出中,攀升幅度最大的項目為薪資津貼,由25%上揚至33%,不難看出宅配快遞產業整體人事成本正不斷提高,加上快遞業每員工盈虧金額顯著低於整體產業平均,這樣的趨勢顯然對企業經營效率與盈利能力造成負擔。 根據國發會統計,台灣社會將持續維持高齡少子化趨勢,工作年齡人口規模自2015年達最高峰後開始下降,預估人口紅利將於2027年消失。對於高度仰賴勞動力創造企業報酬的電商物流產業而言,勢必將成為短期內需要面臨的課題。 更多數據請前往:https://reurl.cc/0OeoOo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2020【產業地圖圖解】一張圖看懂2020台灣外送平台產業版圖 2020/11/24 【產業地圖圖解】一張圖看懂2020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產業版圖 2020/11/24 2020【商業數據圖解】高哩程購物時代:進口跨境包裹量十年大增541% 2020/11/04 【商業數據圖解】高哩程購物時代:進口跨境包裹量十年大增541% 2020/11/04 2020【產業地圖圖解】台灣電商集團生活服務生態圈布局 2020/10/30 2020【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商物流」產業預測與Mega Trend 2020/10/30

2020台灣零售通路地殼變動

3個台灣「零售通路」新情報news! ? 超商業態成長動能:雙雄積極創新 ? 超市業態成長動能:全聯強勢主導 ? 零售業態規模差距拉大,超市晉升最強成長通路 零售通路型態深受當地消費行為的趨向影響,各國均發展出不同的產業特色。 在台灣綜合零售通路中,長期以來都是以百貨業的營業額居首,其次為超商、量販和超市。不過,在COVID-19疫情帶來的影響下,2020年台灣零售通路將可能迎來劇烈的地殼變動:超商營業額在第一季已首度超越百貨,成為台灣第一大零售通路業態;而超市也有可能超越量販,使2020年成為台灣綜合零售業態雙交叉的起始點。 過去20年中,台灣整體綜合零售通路業持續成長,4項主要業態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分別為百貨4.8%、超商5.6%、量販3.7%和超市4.5%。可以看出各業態營業規模漲跌均具有長期趨勢性,並非突發的短期變化。 進一步觀察超商與超市領導企業過去20年來的發展脈絡,更可以深刻理解台灣零售業的競爭實力與產業版圖地貌。 登入會員即可下載文章   單篇購買 Single Purchase 會員登入 Login 相關文章 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日本零售&電商企業獲利能力PK 2020/10/20 2020【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日本零售&電商企業獲利能力PK 2020/10/20 2020【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連鎖餐飲&旅遊業市佔率英雄榜 2020/10/15 2020【商業數據圖解】亞洲兩大餐飲IPO市場:台日連鎖餐飲獲利能力PK 2020/10/07 2020【投資評價圖解】迴轉壽司的「黑科技」,究竟值不值錢? 2020/09/16 【商業數據圖解】日商襲來!2020台灣零售批發投資暴漲318% 2020/09/15

【商業數據解讀】2020台灣零售通路地殼變動

零售通路型態深受當地消費行為的趨向影響,各國均發展出不同的產業特色。台灣綜合零售通路中,長期以來都是以百貨的營業額居首,其次為超商、量販和超市。不過,在COVID-19疫情帶來的影響下,2020年台灣零售通路將可能迎來劇烈的地殼變動:超商營業額在第一季已首度超越百貨,成為台灣第一大零售通路業態;而超市也有可能超越量販,使2020年成為台灣綜合零售業態雙交叉的起始點。 過去20年中,台灣整體綜合零售通路業持續成長,4項主要業態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分別為百貨4.8%、超商5.6%、量販3.7%和超市4.5%。可以看出各業態營業規模漲跌均具有長期趨勢性,並非突發的短期變化。進一步觀察超商與超市領導企業過去20年來的發展脈絡,更可以深刻理解台灣零售業的競爭實力與產業版圖地貌。 超商業態成長動能:雙雄積極創新 做為台灣最具標竿性的零售通路型態,台灣超商業者在過去20年間不斷開創出引領全球的創新服務,從點數經濟、店到店取、超商咖啡、搶進鮮食市場、開發自有品牌、多元複合店型到數位會員制度等,超商已成為台灣社會的準公共設施,深深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滿意程度。而台灣超商業態的高速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7-11與全家兩家超商領導業者的持續創新。從傳統零售市場出發,滲透進入餐飲、電子商務、生活服務、物流交寄、金流支付等市場,同時積極進行異業合作,疊加具話題性的聯名商品與複合店態,持續擴大台灣超商產業的營業規模極限。 超市業態成長動能:全聯強勢主導 台灣超市歷經20年蛻變,從規模最小且成長最低迷的業態,至今已成為密度僅次於超商,且充滿創新活力的通路型態。台灣超市業態的逆襲,可以說由全聯一家獨力撐起。1998年全聯實業接手「中華民國消費合作社全國聯合社」後,改變台灣過去超市產業多由外資企業主導的風貌,一方面從企業形象深耕,成功推出風格店型imart、PX pay及PXGo線上購,扭轉了消費者對傳統本土超市的印象;另一方面則應用資本力量,透過積極併購,陸續收購臺北農產超市、松青超市及白木屋食品等,快速拓展經營版圖,成為引導台灣超市業態最主要的成長動能。 零售業態規模差距拉大,超市晉升最強成長通路 觀察台灣4大主要零售通路業態,可以發現近20年來,超商及百貨營業規模已與超市及量販拉開,形成3,000億及2,000億兩個量級的營業規模差異。不過,若觀察近10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可以發現到超市已成為台灣成長率最高的業態別,達5.3%,明顯高於超商的4.7%及百貨的4.4%。甚至在2020年第一季,台灣超市業態衝出高達20.1%的同期年成長率,成為疫情影響下少數逆勢突圍的實體通路,顯見超市正成為台灣零售業態最具成長動力的明日之星。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解讀】2020台灣零售通路地殼變動 2020/07/14 【日本商業前線】日本超商的「日均10萬元」鐵壁 2020/07/08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電商集團生活服務生態圈布局 2020/06/30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零售集團邁向生活全通路布局 2020/06/10 【商業數據解讀】2020年Q1台灣民生消費品銷售成績單 2020/06/02 【商業數據解讀】疫情下日本民生消費品銷售成績單 2020/06/02

日本超商的「日均10萬元」鐵壁

3個日本超商的「日均10萬元」新情報news! ? 全球便利商店之王日本7-11「10萬日元差距」的鋼鐵壁壘 ? Lawson與「無印良品」展開策略合作,建立一站式購物新型態 ? 因應社會需求轉變,擴大開發「自有品牌商品(PB)」 南韓、台灣和日本是全球便利商店密度最高的市場,在劇烈競爭下,近3年日本便利商店展店家數趨緩,每店平均銷售額也不再成長。然而卻有一家怪物般的便利商店,無論景氣好壞,皆與競爭對手保持著單店日均銷售額「10萬日元差距」的鋼鐵壁壘,那就是全球便利商店之王日本7-11。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社發布數據,日本7-11長期以來與其他競爭者創造收入的能力存在明顯差異。7-11單店日均銷售額約為65.6萬日元,而最接近的挑戰者Lawson則是53.5萬日元,意即每日銷售額差距超過10萬日元。而且無論整體便利商店產業處於成長或衰退階段,這項差距至今仍沒有任何一家挑戰者能夠成功突破。 截至今(2020)年5月底,日本前3大便利商店合計門店數量約52,000家,年成長率不到1%,商店淨數量在近3年達到頂峰,市場呈現飽和。且由於面臨到加盟主高齡化與勞動力缺乏等課題,3大便利商店業者都開始放慢新店拓展速度。在新增店數降低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既有門店的盈利能力成為便利商店產業未來勝出的關鍵。因此,Lawson在近期展開了以擊破「日均10萬元」鐵壁為目標的反攻作戰,採取了一系列的進攻措施。 登入會員即可下載文章   單篇購買 Single Purchase   會員登入 Login 相關文章 Relevant Articles 【產業地圖圖解】台灣「OMO電商全通路」產業地圖 2021/10/19 2021【產業地圖圖解】台灣「OMO電商全通路」產業地圖 2021/10/19 【產業地圖圖解】台灣「OMO零售全通路」產業地圖 2021/09/28 2021【產業地圖圖解】台灣「OMO零售全通路」產業地圖 2021/09/28 【商業數據圖解】2021H1台灣消費&生活商品TOP 20銷售變化排名 2021/09/24 2021【商業數據圖解】2021H1台灣消費&生活商品TOP 20銷售變化排名 2021/09/24

【日本商業前線】日本超商的「日均10萬元」鐵壁

南韓、台灣和日本是全球便利商店密度最高的市場,在劇烈競爭下,近3年日本便利商店展店家數趨緩,每店平均銷售額也不再成長。然而,卻有一家怪物般的便利商店,無論景氣好壞,皆與競爭對手保持著單店日均銷售額「10萬日元差距」的鋼鐵壁壘,那就是全球便利商店之王日本7-11。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社發布數據,日本7-11長期以來與其他競爭者創造收入的能力存在明顯差異。7-11單店日均銷售額約為65.6萬日元,而最接近的挑戰者Lawson則是53.5萬日元,意即每日銷售額差距超過10萬日元。而且無論整體便利商店產業處於成長或衰退階段,這項差距至今仍沒有任何一家挑戰者能夠成功突破。 截至今(2020)年5月底,日本前3大便利商店合計門店數量約52,000家,年成長率不到1%,商店淨數量在近3年達到頂峰,市場呈現飽和。且由於面臨到加盟主高齡化與勞動力缺乏等課題,3大便利商店業者都開始放慢新店拓展速度。在新增店數降低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既有門店的盈利能力成為便利商店產業未來勝出的關鍵。因此,Lawson在近期展開了以擊破「日均10萬元」鐵壁為目標的反攻作戰,採取了一系列的進攻措施: 與「無印良品」展開策略合作,建立一站式購物新型態 無印良品(MUJI)相當受到日本便利商店業者的青睞,與前3大品牌業者皆合作過一輪。2019年前,MUJI長期與FamilyMart合作,在店內專屬銷售商品。不過隨著伊藤忠商社入股成為FamilyMart的主要股東,雙方合約已於2019年1月結束。隨後MUJI曾與日本7-11短暫攜手,並規劃為7-11提出限定商品,然而最終因雙方主導性問題走向無疾而終。 2020年6月,Lawson啟動在東京3家分店銷售MUJI商品,包括化妝水、文具、即食品、內衣等,大約替代了Lawson店內3,500件商品中的500件,MUJI的展示空間佔Lawson門店銷售面積達到15%。不過,Lawson並不是將旗下所有商店都統一啟動販售MUJI商品,而是考量當地區域消費特性後,再規劃是否進行結合經營。消息一出,兩家公司都被消費者的詢問所淹沒,紛紛希望自家附近的Lawson能夠納入MUJI銷售服務。 Lawson商業策略部木下剛部長表示,根據共通點數平台「Ponta」的數據分析結果,現階段Lawson只有20%的重度用戶,而MUJI已是全球知名品牌,並擁有廣大的粉絲基礎,品牌黏著度高,因此有許多值得Lawson學習的地方。 因應社會需求轉變,擴大開發「自有品牌商品(PB)」 日本便利商店產業正遭受雙重挑戰,首先是來自於藥妝藥局等其他零售業態的跨界侵蝕。受到高齡化社會的影響,建構從食品到生活必需品的一站式購物模式日益重要,業者紛紛展開布局,如COSMOS科摩思藥妝店便計劃在市區開設小型商店,除了藥妝店的強勢商品外,新店型將更加強化日用商品的銷售,預計新店內日用品販售品項與便利商店的差異將低於10%。為了抗衡不斷提高的競爭強度,Lawson也規劃與MUJI共同開發自有品牌(PB)商品,一方面擴大日用品銷售陣容,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獨特的化妝品、清潔劑等品項,鞏固客戶基礎,降低消費者被競爭對手瓜分的風險。 其次,因應COVID-19疫情後所帶來的生活型態轉變,日本便利商店業者認知到,位於住宅區的分店價值成長將可能超過市中心的門店,使多年以來高度注重市區消費力的便利商店經營型態產生轉變。在住宅消費戰場上,Lawson旗下標榜健康生活的Nature Lawson則有成功經驗,即使自有品牌價格偏高,仍舊成功吸引大批忠實粉絲客群。換言之,未來勝出關鍵就在於新PB商品是否能夠發揮獨特的價值。不僅如此,與MUJI的合作預期也能夠協助Lawson觸及到目前訪店率較低的年輕族群,達到開發新客戶的效益。 回頭觀察台灣 2020年Q1台灣綜合零售業中的便利商店營收占比,自2019年同期的26.1%提升至27.3%,超越百貨公司,首度成為台灣最大的綜合零售次產業。台灣同樣面臨少子化問題,但便利商店的門店數與密度卻仍持續成長,主要原因即在於業者觀察到日本產業發展脈絡,並提早開始發展「複合業態」的特色展店策略與布局,成功帶動台灣便利商店產業朝向第二曲線成長,也推升了整體類股股價一路高漲。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應用便利商店類股「投資晴雨表」工具進行分析,結果同樣呈現出相符的台日產業興衰趨勢。日本便利商店類股近年多維持在低檔盤整,本益比相對偏低,外部投資人報酬率落在12%至6%之間,代表市場給予的信心並不高。與此相對的則是持續高漲的台灣便利商店類股股價,外部投資人報酬率長期維持在3%以下,雖然進入到投資過熱區間,但也反映出市場對於便利商店產業未來獲利持續成長的看好程度 資料來源:日本經濟新聞(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MZO60568770Z10C20A6H11A00/);未來流通研究所 相關文章 Relevant Articles 【日本商業前線】日本超商的「日均10萬元」鐵壁 2020/07/08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電商集團生活服務生態圈布局 2020/06/30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零售集團邁向生活全通路布局 2020/06/10 【商業數據解讀】2020年Q1台灣民生消費品銷售成績單 2020/06/02 【商業數據解讀】疫情下日本民生消費品銷售成績單 2020/06/02 【商業數據解讀】2020年Q1台灣內需服務業壓力測試成績單 2020/05/28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