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流通研究所』追蹤全球零售、電商、物流、餐飲、旅遊、生活等商業趨勢,運用數據分析與產業分析工具,定期發布獨家圖表、產業報告及預測數據,提供台灣最完整的流通產業數據資料庫。
2024 台灣「餐飲&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商業數據圖解】2024台灣「餐飲與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3個台灣2024「餐飲&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關鍵情報:💡餐飲產業:王品、饗賓、漢來美食、揚秦、Q Burger等大型連鎖品牌市佔率持續攀升;TOP 3空廚業者合計市佔率首破50%💡旅遊產業:晶華、君悅、台北喜來登市佔穩健擴張,台北漢來成長強勁;旅遊服務業規模回升,大型業者成長率優於產業均值💡休閒產業:娛樂業眼球經濟持續趨向分眾化、電影院&KTV業規模縮減;健身房業市佔結構穩固,TOP 2業者合計佔比逾80%從產業經濟的角度出發,市佔率具備較營收變動指標更高的相對性與產業可比較性,能夠細緻地錨定個別企業於所在產業中的相對位置與滲透表現,為擬定擴展策略與投資評估提供關鍵衡量基礎。尤其在餐飲服務、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等具備高度競爭、消費者選擇多元等特徵的服務型業別中,市佔率不僅是衡量企業市場地位與品牌影響力的核心指標,甚至能夠直接影響業者在營收穩定性、品牌影響力、資源整合以及長期獲利能力等關鍵領域中的營運表現。例如較高的市佔率有助於企業降低採購與營運成本外,亦能夠藉由強勢的品牌能見度吸引更多消費者,在高度依賴口碑與體驗的餐飲&觀光休閒業中具備顯著影響力。此外,在產業進入成熟或整併階段時,市佔率的結構組成與長期變動亦能夠做為判別市場集中度與競爭態勢的指標性訊號。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餐飲與觀光休閒產業中,多數大型連鎖品牌營運成長表現普遍優於整體產業平均,帶動市佔率與產業集中度顯著攀升。例如一般餐廳&吃到飽餐廳業中,2024年市佔率超過1%的餐廳業者雖僅維持6家,分別為王品集團、饗賓餐旅、漢來美食、瓦城泰統、築間餐飲以及鼎泰豐,整體產業仍呈現高度分散結構。但前三大業者王品集團、饗賓餐旅及漢來美食2024年市佔規模全面攀升,推升CR 3指標年增0.6個百分點至7.2%。此外,2024及2025年台灣餐飲產業迎來多項大型併購項目,多家連鎖餐飲集團透過策略性併購擴張事業版圖,反映出產業朝向集團化與多品牌化發展的明確趨勢。例如菲律賓快樂蜂集團透過旗下子公司迷客夏取得雙月70%股份;六角國際收購翰林茶館母公司翰林國際企業100%股權、其子公司王座國際亦取得養心餐飲集團51%股權;以咖啡館起家的路易莎陸續併購玖仰、光焙若蔬食、青焰炭火熟成牛排等餐食品牌;主營宴會廳事業並轉投資日式餐廳Joyfull的御嵿國際取得海峽會62.5%股權等,均持續推動餐飲產業朝向集中化發展。快餐速食&早餐店業中,3大連鎖速食業者麥當勞、必勝客、肯德基2024年合計市佔率增至33.9%。其中實施「積極展店、汰弱換強」策略的麥當勞,2024年底門店數量增至417家,創下台灣麥當勞40年來最高店數紀錄,成為本次調查中3大速食品牌中市佔率增幅最顯著的業者;宴會廳&團膳空廚業中,由三大空廚業者共同構成的CR 3指標年增6.6個百分點至52.5%,首度突破50%門檻;觀光旅館產業中,前三大業者台北晶華、台北君悅以及台北寒舍喜來登市佔增長表現普遍優於競爭對手,推升CR 3指標自14.4%增至15.4%;旅行&周邊服務業中,雄獅旅遊、東南旅遊、五福旅遊合計市佔率增至23.9%,較2023年攀升2.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咖啡館業及電影院&KTV業為本次調查中少數2024年產業集中度低於2023年的業別。其中咖啡館業雖仍為產業集中度最高的餐飲次產業別,惟TOP 3業者合計市佔率年減2.7個百分點至71.4%,為連續第二年CR 3指標陷入下滑。推估主因在於疫情後咖啡館重新成為熱門創業標的,大量小型與獨立品牌投入市場致整體市佔率結構趨於分散(2023及2024年全台咖啡館營業據點數新增419家及267家,創下2016年後最高及次高紀錄);電影院&KTV業2024年產業規模在疫情後報復性消費形成的高基期上、年減6.1%至NT$226億,TOP 3業者合計市佔率年減1.5個百分點至40.5%,同樣為連續第二年CR 3指標下滑。推估主因在於市場受小型區域品牌回流或復業,以及消費者娛樂選擇日益多元,部分需求轉向串流影音、線上K歌App、沉浸式娛樂等新興娛樂型態,加上產業恢復常態後形成的成長天花板影響,使大型連鎖品牌在整體需求縮減的市場環境中,較難維持疫後復甦期間的強勢擴張力道,導致市佔率出現下滑。此外,進一步觀察本次市佔率變動可以看到,2024年疫情後短期復甦紅利褪去後,消費支出回歸理性化與常態化,整體餐飲與觀光休閒產業競爭環境趨向穩定、擴張速度放緩,使企業間的市佔率消長更為顯著,不僅直接反映出各家企業在顧客維繫、通路佈局與營運資源配置等面向的差異化經營成果,也進一步突顯市佔率作為衡量企業相對競爭力與中長期成長潛力的重要指標價值。因此,未來流通研究所彙整台灣餐飲及觀光產業經營數據,以關聯企業在特定業別營收來源規模進行分類計算,發布主要次產業市佔率調查成果,做為深入觀測餐飲、觀光及休閒產業的判讀基礎。本篇為會員限定文章,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關聯資料(點擊前往):2025【商業數據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2025【關鍵排行圖解】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關鍵排行圖解】台灣「觀光旅館營運實況」年度數據總覽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外資來台」近十年關鍵數據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與觀光娛樂業」中短期趨勢回顧與展望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餐飲與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英雄榜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Key Data Diagram】2024 Taiwan Food Service and Tourism & Leisure Industry Market Share Rankings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2024台灣「餐飲與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英雄榜2025/08/07 2024台灣「餐飲與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英雄榜2025/08/07 【關鍵排行圖解】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2025/07/14 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2025/07/14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2025/06/25 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2025/06/25
2019-2025H1台灣零售次產業「季節性營收變化」數據解析

【商業數據圖解】2019-2025H1台灣零售次產業「季節性營收變化」數據解析

3個2019-2025H1台灣零售次產業「季節性營收變化」關鍵情報: 💡產業成長型態結構走勢優異:便利商店、超級市場業展現最強零售成長結構樣貌,季節性影響較低且成長型態清晰 💡穩健成長、季節波動較溫和:量販賣場、美妝藥局業全年營收平衡與營運穩健性持續優化、具避開購物季競爭壓力結構優勢 💡季節波動顯著、成長力趨緩:百貨公司、電商購物業淡旺季銷售額落差幅度顯著,產業近年自高速成長進入平緩發展階段 「季節性營收變化」為零售產業的核心結構特徵之一,同時也是協助業者進行營運判斷與策略規劃的重要指標。藉由觀察營業額的季節性波動,能夠有效掌握不同通路類型的消費週期淡旺季規律及判斷各通路間的季節關聯性,同時辨識是否存在因外部因素(如氣候異常、政策變動或公共衛生等特殊事件)所導致的營運起伏。對於採購策略、庫存管理、促銷規畫、廣告投放、商品組合優化以及供應鏈調節等營運決策具備極高的參考價值,亦為新事業開發與投資評估提供重要的支援佐證。 進一步透過跨年度趨勢分析,季節性營收數據亦可反映各業別營運特性與成長潛力。例如若產業各年度月營收曲線穩定向上堆疊攀升且線段間距清晰,表示該業別於全年各月份均具備穩健成長動能;反之,若各年度月營收曲線呈現交織重疊甚至向下跌破過往營收水準,則代表該業別面臨成長動能趨緩或衰退挑戰。另一方面,平穩的全年月營收曲線通常代表該業別營運表現具備抗週期特性、淡旺季波動幅度較低,具避開購物季價格競爭壓力的結構優勢;劇烈震盪的曲線則意味著該業別對於季節因素影響相對敏感,營運表現高度依賴特定促銷檔期與季節性需求,業者需更加精準地掌握行銷時機與資源調配以應對營收波動帶來的挑戰。因此,分析季節性營收走勢不僅有助於提升短期營運效率,更是零售業中長期發展策略與風險管理的重要參考依據。 本次調查顯示,便利商店業及超級市場業為近年成長型態結構最為優異零售通路業別。上述兩項業別於調查期間(2019-2024)均展現逐月穩定向上堆疊的月營收曲線型態,全年度營運表現穩定、淡旺季波動幅度較低,且於消費力較強的旺季期間均能夠展現逐年成長走勢,顯示消費者對於上述通路型態具備強烈的消費偏好及忠誠度。其中超市業2025H1產業規模較2024年同期攀升6.6%,創下2020年後同期最高成長幅度,且增幅為本次調查6項業別中最高,反映出超市產業近年優異的市場滲透能力。 量販賣場業及美妝藥局業受惠於商品結構聚焦於生鮮食品、日用品、清潔美妝與藥品醫療器材等剛性需求品項,於調查期間展現穩健溫和的成長型態結構。尤其量販賣場業2025H1產業規模較2024年同期攀升5.2%,創下2022年後同期最高年增幅,於本次調查6項業別中排名第二,展現相對強勁的成長動能。顯示領導型業者藉由經營轉型、強化商品結構以及持續向超市型態通路延伸等多元策略,不僅有效強化自身競爭優勢,亦同步擴大對於整體產業的影響與推升力道。此外,量販賣場業過往季節性營收波動幅度相對顯著,例如最具代表性的1月份營收佔全年產業規模比例可達9.6%-11.2%,不過近年在領導業者陸續跨足或與超市業別合併經營等因素影響下,預期整體產業淡旺季震盪幅度將逐步降低,有助於提升全年營收平衡性與營運穩健性。 百貨公司業及電商購物業屬於產業規模震盪較為劇烈的零售通路型態。本次調查顯示,上述兩項業別歷年月營收曲線較難以形成持續向上堆疊的清晰成長結構。其中百貨公司業月營收曲線走勢呈現彼此交錯,顯示產業進入成長動能重整的震盪階段。此外,百貨業全年度淡旺季銷售波動幅度顯著,第四季受周年慶等促銷活動帶動,呈現明顯峰期效應,最高月份(10月)單月營收佔全年營業額比例達10.3%至13.7%;電商購物業月營收曲線於2019-2021年間展現堆疊間距清晰、逐年顯著攀升的階梯式成長走勢,產業擴張動能穩健且具延展性。不過,2022年後營收曲線轉為緊密交疊、線段間距趨於緊縮,反映出產業自高速成長階段進入平緩擴張的發展走勢。此外,電商購物業受雙11、雙12等大型購物節慶影響,淡旺季營業額落差偏高,11月單月營收佔全年營收比例近12%,若加計次高峰12月份,旺季雙月合計營業額佔比更突破20%,呈現出高度集中於特定期間的銷售特性。 未來流通研究所以台灣6大零售通路業別(百貨公司、便利商店、電商購物、超級市場、量販賣場、美妝藥局)為調查對象,追蹤過去六年(2019-2024)以及2025上半年月營收變化並進行分析計算。完整呈現各通路季節性營收變化,並針對各業別近年營收波動幅度及營收成長型態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以精準掌握各零售通路型態近年發展樣貌。 本篇為會員限定文章,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 關聯資料(點擊前往): 2025【商業數據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2025【關鍵排行圖解】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 2025【市場預測圖解】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產業地圖圖解】台灣「軌道經濟」商圈流量與百貨商場產業地圖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次產業」中短期趨勢回顧與展望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外資來台」近十年關鍵數據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2050台灣「超高齡社會」流通業的未來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 【Key Data Diagram】Analysis of Seasonal Revenue Trends in Taiwan’s Retail Industry (2019–2025H1) 相關文章 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2019-2025H1台灣零售次產業「季節性營收變化」數據解析 2025/07/29 【商業數據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2025/07/22 【關鍵排行圖解】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 2025/07/14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 2025/06/25 【市場預測圖解】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 2025/06/19 【產業地圖圖解】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 2025/06/17
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商業數據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3個台灣2024「零售&電商」產業市佔率關鍵情報:💡便利商店&超市量販:全聯併大潤發後市佔率突破40%、量販業CR 3指標創新高;超商業市佔結構穩固、領導業者優勢顯著💡百貨商場&電商直銷:台北101購物中心&三井集團市佔成長幅度顯著;酷澎強勢搶進拓展市佔表現、momo增長力道趨緩💡專賣零售:集雅社市佔表現逆勢擴張、藥妝產業CR3集中度顯著提升、日系家具家飾品牌持續攀升、納智捷市佔成長表現亮眼2024年台灣零售產業規模年增2.6%至新台幣4.9兆元,不同業別中業者市佔率組成結構與變化趨勢呈現多元發展,反映出各家企業在通路策略、品牌經營與市場競爭力上的差異化布局。本次調查顯示,2024年百貨商場、便利商店、超市&量販業等綜合商品零售業別中,前三大業者合計市佔率(CR 3)介於44.0%至82.8%間,遠高於其他零售業別。此外,便利商店、美妝藥局、超市&量販業、汽車專賣業2024年呈現市場集中度上升走勢,反映出領導業者透過擴張門市數量、強化供應鏈整合以及優化會員經營等策略鞏固領導地位、拉開與競爭對手差距的產業趨勢外,亦提高整體產業對於企業資本規模、品牌經營與營運效率的標準門檻。進一步觀察各業別市佔結構,綜合商品零售業方面,百貨商場業中,產業擴張重心集中於精品品牌布局、Outlet開發及軌道經濟生活圈場域經營,代表性業者台北101購物中心及三井不動產集團均擁有亮眼成長表現。2025年百貨商場業將迎來多項具大型開發規模與高話題性的開幕案,包括遠東集團SOGO Garden City、統一集團Dream Plaza、南港LaLaport、誠品生活台南、新光三越台南小北門店以及台中漢神洲際購物廣場等。新店開業不僅對於來客量與銷售額具有明顯挹注效果,也勢必將影響市佔結構組成;超市&量販業中,2024年市佔結構受指標性併購案影響出現較大變動。其中全聯福利中心加計大潤發(2025年8月1日後大潤發量販店更名為大全聯)2024年營業額突破NT$2100億元、市佔率達41.3%,穩居超市量販產業市佔龍頭,好市多與家樂福以26.6%及14.9%分居第2、3位,前三大企業合計市佔率達82.8%,首度超越便利商店,成為本次調查中CR 3指標最高的產業型態;電商&直銷業中,受酷澎強勢擴張市佔影響,使長期以來穩定的市佔結構出現顯著鬆動與重組,長期位居首位的富邦媒體科技(momo購物網)2024年維持0.2個百分點的市佔擴張,但成長力道趨緩。專賣零售業方面,3C家電零售業中,TOP 2業者全國電子與燦坤2024年均陷入市佔率縮減走勢,主營影音家電銷售的集雅社市佔率逆勢攀升0.2個百分點,位居第3;美妝藥局業中,寶雅、大樹藥局、康是美等TOP 3業者市佔規模均高於2023年表現,使美妝藥局業成為本次調查中CR 3增幅最顯著的零售業別;家具家飾零售業中,特力集團旗下零售事業品牌合計市佔率達5.7%,在結構相對分散的家具家飾零售市場中展現出較顯著的規模優勢與通路整合效益(IKEA未單獨揭露台灣營收故未納入排名),無印良品與宜得利等日系家具品牌近年持續拓展台灣市場規模,2024年市佔率分居第2、3位;汽車專賣零售業中,和泰汽車蟬聯市佔冠軍,分居第2、3名的汎德永業與中華賓士受惠於豪華進口車銷售力道回升,2024年市佔率分別年增0.6及0.5個百分點。納智捷則在電動車n7大量交車帶動下,市佔表現一舉攀升0.8個百分點,為本次調查中市佔年增幅最顯著的汽車零售業者。未來流通研究所彙整零售&電商產業數據,結合各企業在台年營業額進行計算,定期發布主要次產業別市佔率變化,並訪談多位產業資深專家,歸納2024年市佔版圖變化所反映出的產業動向與發展趨勢,做為觀測整體零售&電商產業動向的重要參考基礎。便利商店&超市量販:全聯併大潤發後市佔率突破40%、量販業CR 3指標創新高;超商業市佔結構穩固、領導業者優勢顯著便利商店業:便利商店業為台灣零售產業中最具服務創新能量與市場滲透力的關鍵業別,2024年產業規模維持長年期擴張走勢,年增5.4%至NT$4235億,反映出高度抗景氣波動性與成長韌性。領導業者持續拓展「超商+」服務模式,將便利商店功能自商品銷售延伸至即食餐飲、複合門市、物流服務、票券金融、開店平台與生活繳費等多元場景,強化超商做為生活服務全通路的獨特地位。2024年便利商店產業市佔結構持續展現集中化發展走勢,統一超商(7-ELEVEN)延續其長期市場領先優勢與通路競爭力、再度蟬聯市佔冠軍,市佔表現自2023年的49.2%增至49.8%,為本次調查中市佔增幅最高的超商業者;排名第2的全家便利商店市佔率自23.4%增至23.5%,維持穩健擴張;萊爾富與OK超商市佔率持續下跌。超市&量販業:2024年超市&量販業產業規模年增5.4%至NT$5082億,創下近三年最大營業額年增幅。受指標性併購案影響,2024年超市量販產業市佔結構出現較大變動。位居首位的全聯集團,旗下全聯福利中心加計大潤發2024年營業額突破NT$2100億元、市佔率達41.3%;排名第2的好市多以14家賣場創造出逾千億元營收規模,展現高單店營運效能。2024年市佔率年增1.7個百分點至26.6%,在不含併購、基期一致的條件下,為本次調查中市佔率增幅最顯著的超市量販業者;2023年正式納入統一集團旗下的家樂福,營收維持穩定增長,2024年市佔率約14.9%,排名第3。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超市&量販產業中TOP 3企業合計市佔率達82.8%,首度超越便利商店,成為本次調查中CR 3指標最高的零售業別,反映出大型業者透過併購整合與供應鏈掌控等策略,已建立明顯競爭門檻,形成大者恆大的競爭局勢。百貨商場&電商直銷:台北101購物中心&三井集團市佔成長幅度顯著;酷澎強勢搶進拓展市佔表現、momo增長力道趨緩百貨商場產業:2024年百貨商場業規模年增1.4%至NT$4491億,較2022與2023年分別達15.5%及11.0%的增幅顯著回落,顯示產業在歷經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高峰與基期效應後,已逐步回歸長期發展軌道。市佔率方面,位居首位的新光三越2024年市佔率達19.9%,維持穩定領先優勢;同屬遠東集團體系的遠東百貨與SOGO百貨以13.1%及11.0%的市佔表現分居第2、3名;微風百貨、日商三井不動產以及台北101市佔率介於5.1%至7.7%間,名列第4-6位。其中長年位居市佔首位的新光三越目前在台共15店、20館、總面積超過112萬平方公尺,年均造訪消費者超過1.3億人次。惟2025年2月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店發生氣爆意外後即持續停業,預計對於2025年市佔結構將產生一定程度影響;以單體百貨之姿搶進前6大百貨集團排名的台北101購物中心,2024年受惠於高資產族群消費力回穩、持續深化會員經營與精品旗艦店陸續改裝完成等因素帶動,商場銷售額創下新高,同步推升市佔率年增0.6個百分點至5.1%,為本次調查中市佔增幅最高的百貨業者;擁有MITSUI OUTLET PARK與LaLaport雙品牌的日商三井不動產集團,2024年市佔率年增0.5個百分點至6.0%,顯示以大型開放式購物場域結合觀光、休閒與餐飲的營運模式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睞。電商&直銷業:2024年電商&直銷業規模年增1.8%至NT$5680億,較2023年僅0.9%的增長幅度略為回升,維持微幅擴張。位居市佔首位的富邦媒體科技(momo購物)2024年於整體電商&直銷業(非店面零售業)中拿下19.8%的市佔表現,年增0.2個百分點,維持長年期領先優勢;排名第2的PChome 24h購物市佔率自6.8%降至6.0%,同屬網家集團的露天市集與比比昂2024年市佔率均為0.1%。外資電商集團中,蝦皮購物在價格競爭力、高度整合行動裝置與社群導流策略、以及持續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等優勢帶動下,持續擴大本地市場影響力與市佔表現;台灣酷澎同樣在台展現高度擴張潛力與市場競爭力,藉由將母國市場驗證成熟的營運模式結合台灣市場消費特性進行策略調整,成功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調查顯示,海外電商集團在台灣消費市場中的滲透率與競爭力持續增強。尤其蝦皮購物與台灣酷澎均擁有母集團強勁的資本實力做為本地化擴張資源,並藉由大規模投資展現出對於台灣市場的長期營運規畫,投資金額甚至超越部分本土業者年度資本支出預算,形成顯著的資本競爭門檻外,亦對於本土業者形成難以忽視的競爭壓力。註:蝦皮購物、台灣酷澎等部分指標性電商業者市佔率因未單獨揭露台灣市場營收,故本次市佔率調查未納入上述企業。其市佔率數據係依照產業模型結合可取得資訊(如母集團財報解析、業者公告或訪談、流量數據等)進行推估計算。相關市佔率推估結果與計算方式另於報告全文中說明。專賣零售:集雅社市佔表現逆勢擴張、藥妝產業CR3集中度顯著提升、日系家具家飾品牌持續攀升、納智捷市佔成長表現亮眼3C家電零售業:2024年3C家電零售業規模年增2.1%至NT$2823億。位居首位的全國電子2024年市佔率年減0.4個百分點至7.0%,排名第2的燦坤市佔率自7.2%降至6.7%。名列第3的集雅社主營影音家電銷售,近年持續透過選品差異化與提供消費者影音規劃&一站式購足服務做為差異化競爭優勢,2024年市佔率逆勢增加0.2個百分點至1.6%,為2024年前三大3C家電零售業者中唯一市佔率攀升的企業。美妝藥局零售業:2024年美妝藥局零售業規模年增3.1%至NT$2132億。位居首位的寶雅受惠於美妝店型有效提高客單價、持續擴充商品結構與強化全通路營運效率等因素帶動,市佔率自2023年的10.7%增至11.1%;名列第2的大樹藥局受惠於2024單年度新增53家門市挹注,全台門市數量增至386家,市佔率自7.7%增至8.0%;統一集團旗下康是美近年積極擴充銷售商品類別及設立大型旗艦店型,朝小型都市百貨方向發展,目前全台門市數達490家,2024年市佔率自7.2%增至7.7%。美妝藥局零售業為本次調查CR 3指標年增幅最高的產業型態,反映出領導業者市場滲透力與消費者黏著度持續攀升外,也可以看出整體產業在具備資本與品牌優勢的大型業者主導下,自分散型競爭局勢逐步朝向集中化發展。家具家飾零售業:2024年家具家飾零售業規模年增3.0%至NT$2343億。市佔率方面,因IKEA未單獨揭露台灣營收故未納入排名。特力集團旗下零售事業品牌合計市佔率達5.7%,在結構相對分散的家具家飾零售市場中展現出較顯著的規模優勢與通路整合效益。截至2024年底,全台特力屋門店數達63家(大型店28家、社區店35家)、HOLA和樂門店數達25家,Wedgewood 11家、hoi!好好生活16家。其中特力屋2024年市佔率約4.3%、為特力旗下市佔表現最高的單一品牌。2025年特力屋規劃展店至70家,並以每年5-10家的幅度穩定拓展,2025年2月特力屋宣布完成增資NT$2.6億並正式啟動IPO計畫;日本大型零售集團無印良品與宜得利家居以2.9%及2.0%分居本次調查第2、3位,市佔率與2023年相較分別增長0.1及0.2個百分點;位居第4的振宇五金為結合專業電動工具與各式手工具商品銷售的複合式五金賣場。2024年受惠於7家新增門市營收挹注,帶動市佔率增至0.9%。目前振宇五金全台門市共86家、會員人數突破57.2萬人,規劃以每年8-10家的展店速度拓展營業版圖,目標2026年達成全台百店目標。本文為精彩摘要,欲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關聯資料(點擊前往):2025【關鍵排行圖解】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2025【市場預測圖解】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2025【產業地圖圖解】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產業地圖圖解】台灣「軌道經濟」商圈流量與百貨商場產業地圖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次產業」中短期趨勢回顧與展望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Key Data Diagram】2024 Taiwan Retail & E-Commerce Industry Market Share Rankings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2025/07/22 【關鍵排行圖解】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2025/07/14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2025/06/25 【市場預測圖解】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2025/06/19 【產業地圖圖解】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2025/06/17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05/26
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60」產業成長率單店營業額

【關鍵排行圖解】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

4個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單店營業額新情報news!💡2019-2024 連鎖零售業:寢具專賣業、中古汽車業、進口家具業規模成長強勁,超市、超商單店營業額創歷史新高💡2019-2024 餐飲服務業:便當/自助餐店、早餐店、一般餐廳業規模增幅領先,連鎖速食店單店營業額突破3000萬元💡2019-2024 休閒娛樂業:個人照護&美容服務關聯業別強勁擴張,KTV、遊樂園等傳統娛樂業態面臨成長趨緩挑戰💡2019-2024 生活服務業:代辦留遊學、居住型照護服務、美術/手工藝教學班規模顯著擴張,自助洗衣店單店營業額衰退單店營業額與產業規模分別對應營運效率與市場總量&成熟度,為分析連鎖加盟產業結構與營運績效時不可或缺的核心指標。其中單店營業額主要反映單點營運績效、坪效利用率以及商業模式經濟效益,有助於評估特定業別的獲利潛力、品牌力與標準化程度,為加盟主進行投資決策時判斷資金回收與營運風險的重要依據。一般而言,高單店營收通常意味著所售商品單價高、高客流量或高頻率消費行為,具備相對優勢的營收動能與競爭條件;產業規模則主要用於衡量市場總量,反映出特定業別於商業系統中的規模量體與市場滲透程度。產業規模較大的業別通常緊扣高度成熟且穩定的需求市場,對於就業結構、供應鏈與商業基礎設施具備顯著影響,且普遍存在高度競爭與規模經濟效應。此外,交叉分析單店營業額與產業規模指標有助於掌握各業別營運效率與市場潛力。例如單店營收高但產業規模有限的業別屬於利基型市場,而產業規模大、但單店營收低的業別則代表具有市場飽和/分散、標準化程度較低的產業特徵。本次調查鎖定連鎖零售業、餐飲服務業、休閒娛樂業以及生活服務業等4項連鎖加盟重點服務業態,同步盤點上述業別單店營業額、整體產業規模以及2019-2024年5年期間產業規模變化。調查結果顯示,整體零售加盟市場具備穩健擴張動能,惟成長表現趨於分化。屬於利基品類銷售通路的寢具、中古汽車、進口家具以及皮包/手提包專賣業於調查期間內(2019-2024)產業規模增幅顯著;單店營業額較高的業別為全新汽車專賣、超級市場、便利商店以及進口家具專賣業,反映出上述業別具有商品單價較高、坪效表現優異等優勢;珠寶飾品、寵物用品、服飾配件專賣業則為穩健成長型業別代表,兼具產值規模、單店營運績效與市場持續擴張潛力,在景氣波動下展現營運韌性。餐飲產業中,2024年連鎖速食業單店營業額持續位居各餐飲業別首位,反映出標準化經營與品牌效應帶來的規模優勢;一般餐廳業為整體餐飲業中最大構成板塊,顯示其做為外食結構核心的關鍵地位;調查期間成長幅度較顯著的餐飲業別為便當&自助餐店與早餐店,反映出聚焦日常平價與快速供餐的外食剛性需求持續擴張;吃到飽餐廳具備高單店營收、低產業規模的結構特徵,屬於台灣餐飲業中較少見的成長型高單價利基業別;與此相對的則是麵店&小吃店,具有低單店營收與高產業規模特徵,凸顯出傳統小吃業態的碎片化市場特性,產業擴張主要仰賴密集佈點與在地經營;咖啡館與手搖飲業兼具穩健擴張幅度與中等單店營業額表現,顯示其具備一定客群基礎與消費實力,尤其在都市商圈市場中具備穩定的加盟複製潛力。休閒娛樂業別中,高爾夫球場單店營業額位居本次調查休閒娛樂業別首位,展現出高單價、高停留時間與高附加價值的營運特性;一般旅館業為本次調查中產業規模最高的休閒娛樂業別,反映出住宿需求的穩定基礎以及疫情後的穩健回升走勢;成長表現最為亮眼的休閒娛樂業別為美甲美睫服務,屬於典型的微型高成長業別,推拿按摩與美容美體業亦展現類似特徵;健身房業在產業規模、單店營收及規模成長率指標均擁有穩健表現。生活服務業別中,留遊學代辦與各類居住型照護服務業產業規模於調查期間內增長幅度於本次調查全業別中位居TOP 2,反映出疫情後海外教育需求反彈、長照需求提升與具備高度專業化與信任門檻的專業服務普及趨勢,並藉由加盟機制展開快速複製;單店營收位居首位的生活服務業別為產後護理中心,顯示高單價、高專業信任需求的家庭支援型服務在台蓬勃發展;不動產仲介業產業規模遙遙領先,且同步具備高單店營收特徵,展現出仲介產業強大的市場整合與加盟複製能力。未來流通研究所定期調查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成長率&單店營業額指標,區分為4項主要產業類型進行排名,並篩選各產業型態中產業規模成長率TOP15(合計60家)業別,做為觀測連鎖加盟產業動向的基礎情報。本篇為會員限定文章,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關聯資料(點擊前往):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2025【商業數據圖解】2050台灣「超高齡社會」流通業的未來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主要零售業別商品結構基因圖譜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地殼變動:電商登頂2024【關鍵排行圖解】2023台灣「連鎖加盟企業」營收排行TOP 60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Key Ranking Diagram】2024 Taiwan Franchise Top 60: Growth and Store Performance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關鍵排行圖解】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2025/07/14 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2025/07/14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2025/06/25 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2025/06/25 【市場預測圖解】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2025/06/19 【產業地圖圖解】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2025/06/17
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

3個「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情報:💡服務就業市場:批發/零售/醫療保健/餐廳業為雇用員工數TOP 4業別;海空運薪資領先、公車客運&快遞業面臨長工時困境💡六都人力結構:都會區為流通與生活服務業核心人力據點,批發零售、運輸倉儲業六都雇用人數集中度偏高💡青年就業流向:製造/批發零售/醫療保健蟬聯近五年大專生就業流向TOP 3,產業吸納力與就業流向趨勢穩定流通及生活服務業為支撐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礎,不僅容納大量就業人口,其所蘊含的勞動供需變化、薪資變動、區域就業分布等數據更直接牽動整體勞動力市場組成結構。此外,流通及生活服務產業以高度勞動密集與服務導向為特性,對於青年、兼職及中高齡勞動人口具有高度吸納力,為超高齡社會中整體服務業永續發展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根據主管機關統計,2024年全台服務業總就業人數(含受雇員工、雇主、自營作業者、無酬家屬工作者)年增1.1%至705.1萬人,佔總體就業人數比例達60.8%,明確反映出服務業對於穩定整體社會就業結構的重要性。本次調查顯示,2024年雇用員工人數最多的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別依序為批發業、零售業、醫療保健業以及餐廳業,從業人員總數介於35.9萬至105.1萬人間,其餘業別雇用人數均未逾10萬人,顯示不同業別在勞動力吸納規模上存在顯著差距。與2023年相較,本次調查業別中以餐廳業淨增加雇用員工數最多,其下依序為醫療保健業、零售業以及其他餐飲業;若以成長幅度做為指標,則以旅行服務業雇用員工數年增幅度最為顯著,航空運輸業與其他餐飲業分居第2、3位,反映出疫情後餐飲零售與跨境旅遊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因應高齡化社會所帶動的醫療保健就業需求持續擴張。此外,觀察緊扣青年就業結構的大專生就業流向可以看到,近五年(2020-2024)大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前3大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別依序為批發零售業、醫療保健&社會工作業以及餐飲住宿業,與前次調查相較差異不大,顯示新鮮人職涯選擇已趨於穩定。多數畢業生偏好產業規模大、職缺穩定、就業機會普及且具地緣優勢的業別,使上述具備高職缺基數的業別成為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就業市場中穩定的人才需求池。以每人每月總薪資做為劃分指標可以看到,2024年整體服務業平均薪資在金融、壽險、航空運輸等業別帶動下,年增4.3%至NT$59,176元,創下1997年後最高增幅。與2023年相較,航空運輸業薪資年增幅位居本次調查業別中最高,其下依序為批發業、旅行服務業、軌道運輸業、快遞業、倉儲業及其他運輸輔助業,其餘調查業別薪資增幅均低於整體服務業水準。工作時數方面,2024年整體服務業每月總工時達164.8小時,與2023年持平。本次調查業別中,公車客運、快遞及軌道運輸業蟬聯前3大長工時業別,反映出基礎交通與物流系統的勞動結構壓力。台灣於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推估,至2030年全台勞動力缺口將達48萬人,預期對於以人力密集為主的流通與生活服務業將帶來顯著挑戰。產業勢必面臨人力招募困難、工時延長與服務品質不穩等困境,甚至可能成為超高齡社會下脆弱度較高的產業環節。因此,未來流通研究所針對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進行調查,以每人每月總工時、每人每月總薪資、受雇員工人數等3項指標為基礎,並以服務業整體工時&薪資水準進行劃分,透過象限圖進行綜合分析。同時結合台灣&日本65歲以上人口佔總工作人口比例、六都主要服務業別雇用員工數、各細項職務別職缺數以及近五年大專生就業業別流向數據,自多元角度勾勒出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分布樣態及趨勢變化,期望做為掌握當前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問題與觀測整體流通與生活服務業勞動力結構與產業人力資源規劃的基礎。本篇為會員限定文章,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關聯資料(點擊前往):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關鍵排行圖解】台灣「觀光旅館營運實況」年度數據總覽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2025【商業數據圖解】 2050台灣「超高齡社會」流通業的未來2023【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Key Data Diagram】Key Labor Force Insights in Taiwan’s Distribution and Lifestyle Service Industries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2025/06/25 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2025/06/25 【市場預測圖解】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2025/06/19 【產業地圖圖解】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2025/06/17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05/26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05/26
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

【市場預測圖解】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

3個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市場預測」關鍵情報:💡台灣電商物流產業邁入震盪期:2023年產業規模首見衰退,2024-2025年復甦反彈、挑戰新台幣500億元里程碑💡台灣電商物流費用率:零售業網路銷售額成長趨緩,電商物流費用率於2023年觸底回升,2025年推估增至疫情後新高💡台灣超商店取/取貨站:近5年據點數量翻漲,蝦皮店到店淨增2000家最多、7-ELEVEN與全家便利商店分別淨增1053與546家台灣電商物流產業歷經疫情期間的高速成長後,2023年開始邁入變化幅度較大的產業震盪階段。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調查估算,2019至2024年間台灣電商物流產業規模成長幅度達92.3%,遠高於同期間整體物流業增幅。觀察年別變化可以看到,2023年電商物流產業規模出現首度下滑,不過2024年後產業重回穩健成長軌道,全年規模較2023年增長9.8%。展望2025年,推估整體電商物流產業規模仍將維持正成長,預估至2030年整體產業規模將達新台幣681.2億元。依主管機關認定營業項目區分,台灣電商物流產業主要劃分為汽車貨運、快遞宅配、郵務包裹、其它快遞、普通倉儲及低溫倉儲等6大次產業領域。2024年以汽車貨運業電商物流營業額最高,佔整體電商物流產業比例逾60%;快遞宅配&外送平台業電商物流營業額於2024年首度超越普通倉儲業,成為電商物流產業中第2大次產業別,佔整體電商物流產業比例約15.7%;普通倉儲業電商物流營業額年增16.8%,佔整體電商物流產業比例約14.4%。上述3項業別佔整體電商物流產業比例高達93.7%,顯示汽車貨運、快遞宅配以及普通倉儲領域已成為支撐整體電商物流產業發展的核心結構,且預期在快速擴張的電商需求量體帶動下,將成為加速導入先進設備、尖端技術與數位科技的物流產業領域。電商物流費用率指標方面,受疫情期間網路銷售規模快速擴張影響,電商物流費用率自2019年逐年下降,至2023年降至6.64%的歷史低點,不過2024年顯著回升至7.11%。觀察未來趨勢,由於運費終端價格指數持續攀升,加上同期間網路銷售成長幅度趨緩,推估2025年電商物流費用率將續增至約7.35%,超越2019年的7.20%,創下調查期間新高。在日益沉重的物流費用壓力下,各類型電商服務勢必將面臨調高免運門檻與壓縮補貼空間的營運挑戰,但亦同步帶動新型態「自取型物流」服務加速發展,尤其是能夠多元應用異業既有配送網絡的超商店取、蝦皮店到店、智慧取貨站等新型態物流服務,不僅成為超高齡社會下電商物流降低運輸費用&勞動力成本的重要解決方案,亦能夠增添嶄新產業成長動能。本次調查顯示,2020-2024年間大型便利商店業者持續積極展店,極高的門市滲透率不僅使超商成為支撐自取型電商物流服務的重要支柱,亦為業者創造多元營收的關鍵來源。中華郵政旗下智慧取貨櫃「i郵箱」2024年鋪設數量達2408座,截至2024年底,i郵箱使用率約56%、每年寄取件包裹數約543萬件,在無人取貨設備滲透率與使用率攀升帶動下,仍具備潛力成長空間。由蝦皮購物自建的蝦皮店到店為電商業者以重資本投入終端取貨據點建置的代表性案例,自2020年底啟動展店後,目前據點數已逾2000家,期間歷經便利商店店型、大型社區店型、複合型通路合作門市等多元型態,目前以24小時無人智慧取貨店型為主,佔據點總數比例達70%。未來流通研究所集結分析關聯產業數據及業界專家意見,以產值模型推估計算台灣電商物流產業規模、電商物流費用率(委外)等關鍵指標,並結合超商店取/取貨站主要業者投入現況分析,做為觀測整體電商物流產業結構之重要基礎。本篇為會員限定文章,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關聯資料(點擊前往):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跨境電商進出口」關鍵數據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次產業」中短期趨勢回顧與展望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2025【商業數據圖解】2050台灣「超高齡社會」流通業的未來2024【產業地圖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地殼變動:電商登頂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物流與交通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貨運高點回落2024【產業地圖圖解】台灣「電商物流」產業地圖:三分天下、江山重組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物流與交通」產業市佔率英雄榜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Market Forecast Diagram】Key Data & Market Forecast for Taiwan's E-Commerce Logistics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市場預測圖解】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2025/06/19 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2025/06/19 【產業地圖圖解】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2025/06/17 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2025/06/17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05/26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05/26
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

【產業地圖圖解】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

3個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關鍵情報: 💡台灣:網家/蝦皮/台灣樂天深耕跨境電商生態圈;台灣酷澎火箭流量急起直追、Pinkoi站穩亞洲跨境設計購物平台獨特定位 💡南韓&日本:南韓Coupang躍居海外EC平台台灣流量No.1、日本亞馬遜位居No.4;樂天市場、Mercari台灣月流量破百萬人次 💡中國&美國:淘寶海外站位居台灣流量No.2,SHEIN&拚多多持續增長;美國亞馬遜、iHerb台灣流量分居No.3與No.5 受惠於全球電商基礎建設日益成熟以及消費者跨境購物信心提升,跨境B2C電商已成為推進國際貿易流動的重要引擎。根據DHL發布2025年全球電商產業趨勢報告顯示,約60%的消費者曾藉由網路向海外零售企業/電商平台購買商品, 顯示「高哩程購物模式」正逐步成為全球消費者的日常購物型態。其中中國大陸(57%)與美國(41%)為消費者最常進行海外網路購物的目的國。曾進行跨境網路購物原因中,商品價格廉宜、國內未販售、選擇較廣泛、曾有優良體驗與海外商品品質較高等為TOP 5消費動機;而詐欺/假貨疑慮、配送耗時、需加徵額外關稅、退貨費用高昂以及退貨程序複雜等則為消費者未進行海外網路購物主因。 購買商品類別方面,服飾(65%)與3C電子產品(60%)為跨境消費者TOP 2購買商品類別,其下依序為鞋履(52%)、彩妝品(49%)、家具家飾(47%)、書籍(42%)、運動娛樂用品(42%)、家庭用品(38%)、玩具&遊戲(38%)、食品飲料(34%)、保健品(33%)、珠寶飾品(30%)、寵物用品(26%)、設計師商品(23%)以及CD/DVD(19%)等。 台灣近年進口跨境電商同樣迎來蓬勃發展,快速增長的消費力道已使跨境電商成為整體零售&電商市場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構成板塊。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14至2024年間台灣進口小型包裹總量自1582萬件翻漲至5847萬件,成長幅度高達269.5%;同期間進口包裹金額自新台幣221億元增至656億元,成長幅度達196.8%。亮眼的價量增長幅度除反映出近年進口型跨境電商市場豐沛的成長動能外,亦使跨境電商模式的影響層面自單純的消費行為延伸至關稅、法規與檢驗標準調適、產業競爭版圖重組、以及整體零售價值結構的重新分配。 本次調查顯示,台灣本土&在台營運大型EC平台中,蝦皮購物、樂天市場、Pinkoi以及旗下涵蓋露天市集與比比昂的網家集團,憑藉多年在地化營運經驗與跨境資源整合優勢持續深耕台灣跨境電商生態圈。台灣酷澎則在母公司美商Coupang的物流效率與商品集成優勢上,於2022年推出火箭跨境服務,帶動平台流量顯著增長、並成為韓國企業拓展台灣市場的重要通路。2025Q1台灣酷澎站上選品數量增長近500%,並宣布將WOW會員無條件免運服務擴大至火箭跨境商品,同時首度針對日本企業展開面向台韓市場的招商措施,展現出將台灣市場視為關鍵戰略節點與建構東北亞跨境電商樞紐的策略意向。 此外,消費者透過海外電商平台直購的跨境消費模式正快速普及,台灣已成為部分國際電商平台在亞洲地區的核心海外流量來源之一。其中南韓Coupang(美商Coupang旗下韓國子公司)為本次調查中台灣流量最高的海外電商平台,過去6個月間最高月流量達478萬人次,其下依序為淘寶海外站(441萬人次)、美國亞馬遜(403萬人次)、日本亞馬遜(200萬人次)以及TOP 5排名中唯一的專賣型電商美國iHerb(167萬人次)。日本樂天市場以及Mercari台灣流量亦均超過百萬人次。上述海外電商平台的台灣流量,已相當於台灣本土前十大電商平台流量規模,除象徵市場蓬勃的跨境消費力外,也反映海外跨境消費對於本土零售&電商企業形成的競爭擠壓。 未來流通研究所以2024Q4-2025Q1為調查區間,結合全球主要跨境電商台灣流量數據以及本土&在台營運跨境進口業務的大型EC平台關鍵情報,繪製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首度呈現台灣消費者熱門海外網購目的國及電商平台排名,並結合主要電商業者台灣流量、經營數據、關鍵資訊以及競合關聯,做為觀測台灣跨境電商進口市場的重要參考基礎。 台灣:網家/蝦皮/台灣樂天深耕跨境電商生態圈;台灣酷澎火箭流量急起直追、Pinkoi站穩亞洲跨境設計購物平台獨特定位 台灣本土及在台營運大型EC平台中,蝦皮購物、樂天市場、Pinkoi、網家集團(露天市集&比比昂)、台灣酷澎、東森全球購等平台,以多年在地化營運經驗與跨境資源整合優勢為基礎,持續深耕跨境電商生態圈。其中2015年來台營運的蝦皮購物,應用大量高頻、小額、高標準化的商品滿足消費者對海外商品日益多元且碎片化的長尾採購需求,長期以來均為台灣流量最高的電商平台,過去6個月間最高月流量達6030萬人次;以亞洲跨境設計購物平台為獨特競爭定位的Pinkoi,站上設計館來自全球77個地區,過去6個月間平台最高月流量達450萬人次,全站跨境銷售佔比達30%。Pinkoi於2016年開始強化跨境市場經營,2024年站上來自日本、韓國、泰國的設計品牌開館數量年增逾40%。 網家集團旗下露天市集與比比昂株式會社均為推動進口型跨境電商市場成長的重要平台。其中主營日本跨境代標代購服務的比比昂,過去6個月間平台最高月流量達123萬人次。2024年比比昂進駐全家便利商店APP開設日貨專區,推動會員數成長1.35倍,上線半年期間累計使用人次超過140萬;露天市集與美國eBay合作推出「Marketplace of Marketplace」國際市集跨境電商服務。透過API串接方式讓台灣消費者可透過繁體中文介面與本地付款方式購買來自12個國家、超過1.2億項eBay商品,將露天市集打造為大型跨境購物平台。 2021年來台營運的台灣酷澎,已在台灣市場中投入高達5000億韓圜的資本規模建構火箭配送物流系統。在母公司美商Coupang的物流效率與商品集成優勢上,台灣酷澎於2022年推出以美韓商品為主的火箭跨境服務,帶動平台流量顯著增長並成為韓國企業拓展台灣市場的重要通路。過去6個月間平台最高月流量達460萬人次,在競爭激烈且增長趨緩的台灣電商市場中仍展現強勁成長動能。根據Coupang統計,2023年藉由火箭跨境服務出口至台灣的韓國中小企業超過1.2萬家、商品超過18萬件、出口交易額年增26倍。 南韓&日本:南韓Coupang躍居海外EC平台台灣流量No.1、日本亞馬遜位居No.4;樂天市場、Mercari台灣月流量破百萬人次 本次調查顯示,過去6個月間,南韓Coupang(美商Coupang旗下韓國子公司)來自台灣的最高單月月流量達478萬人次,為本次調查海外電商平台中台灣流量最高的企業。台灣躍居Coupang站上次高流量來源,佔全站流量比例超過1.5%,僅次於韓國。此外,部分南韓利基型電商平台亦憑藉其獨特競爭優勢受到台灣消費者的歡迎,例如以「海外票務+旅遊行程」一站式服務平台做為全新定位的interpark Global(國內品牌更名為NOL Tickets),近年持續整合表演門票、交通、住宿與文化活動,強化其在海外粉絲旅遊經濟領域中的布局、以及做為赴韓娛樂&文化旅遊入口平台的關鍵角色,過去6個月間最高台灣單月月流量達38萬人次。 本次調查日本EC平台中,日本亞馬遜過去6個月間來自台灣的最高單月流量達200萬人次,為日本電商平台中台灣造訪量最大的企業。其下依序為樂天市場(最高單月流量165萬人次)、Mercari(最高單月流量118萬人次)以及ZOZOTOWN(最高單月流量79萬人次),而近期陸續來台營運的駿河屋與安利美特,過去6個月間最高台灣單月流量均突破10萬人次。值得一提的是,相對於其他海外國家,台灣消費者於日本電商平台上的流量相對均勻分散,主因在於台灣消費者對日本跨境電商平台具備相對更高的熟悉度,消費者能夠依據各平台主營商品類型、品牌定位、價格結構與運送條件等因素靈活選擇。 中國&美國:淘寶海外站位居台灣流量No.2,SHEIN&拚多多持續增長;美國亞馬遜、iHerb台灣流量分居No.3與No.5 本次調查顯示,中國跨境電商平台中以淘寶海外站台灣流量最高,過去6個月間來自台灣的最高單月流量達441萬人次。根據統計,淘寶台灣過去3年間交易額均維持單年度雙位數增幅、年度活躍用戶成長幅度達35.5%;以供應鏈整合能力與低價見長的服飾電商SHEIN已推出繁體中文官網,雖然尚未針對台灣市場進行大量廣告投放與推出專屬行銷補貼計畫,但過去6個月間台灣最高單月流量達89萬人次,反映出SHEIN立基於龐大品牌聲量、低廉價格以及社群媒體效應,對於特定消費族群仍具備較高影響力與品牌滲透優勢。 做為近年全球擴張最迅速的中國跨境電商平台之一,拚多多於2025年針對台灣市場推出單筆訂單滿人民幣49元即可跨境直送抵台的免運優惠,藉由低門檻、高誘因的運費補貼策略將「極致低價」電商戰場拓展至台灣。台灣雖市場規模有限,但具備高跨境購物接受度與市場成熟度,加上消費者熟悉中文介面、擅長比價且偏好CP值高的商品類別,對拚多多而言為亞洲地區中極具實驗性與策略價值的區域市場。 美國方面,美國亞馬遜過去6個月間來自台灣的最高單月流量達403萬人次,穩坐海外電商平台台灣流量第三名。可以看出在商品選擇豐富、價格透明與國際物流追蹤機制成熟的因素推動下,台灣消費者在亞馬遜站上的高度活躍表現;保健食品線上零售商iHerb過去6個月間最高台灣單月流量達167萬人次,不僅反映出台灣消費者對於跨境購買海外保健商品具備高接受度與品牌黏著度,也可以看出台灣在後疫情、超高齡、全民運動風潮崛起等因素影響下,對於個人營養管理與保健觀念日益重視的消費市場特性;以小眾商品、限量品、收藏品或二手商品交易見長的全球性交易平台eBay,上架商品數量超過23億項,可販售至全球超過190個國家,2024年海外營收貢獻度達49%,過去6個月間最高台灣單月流量達91萬人次。 本文為精彩摘要,欲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 關聯資料(點擊前往):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跨境電商進出口」關鍵數據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次產業」中短期趨勢回顧與展望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 2025【關鍵排行圖解】台灣「2024H2購物季綜合電商流量」解析 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主要零售業別商品結構基因圖譜 2024【產業地圖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地殼變動:電商登頂 2024【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商產業的二次革命:2030台灣「電商產業」板塊變化與市場預測 2024【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網路使用行為:「流量紅利」疫後變化 2024【商業數據圖解】台灣與全球主要市場「電商滲透率」趨勢解析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Industry Landscape Analysis】Analysis of Taiwan Traffic to Global 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s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2025/06/25 【市場預測圖解】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2025/06/19 【產業地圖圖解】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產業地圖2025/06/17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05/26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2025/05/15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05/06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4個2019-2024年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關鍵情報:💡低溫食品&即食品:低溫食品躍居最強消費區塊、近五年增幅達52%;冷凍水產/冰淇淋/蔬果/冷藏餐食/烘焙麵包成長顯著💡加工食品&飲料:保健食品銷售於疫情期間翻漲後回落;運動飲料/茶飲/氣泡水增幅居前、肉類罐頭/咖啡飲料陷入衰退💡民生零售通路:電商通路增幅82%居冠、超商疫後成長表現亮眼;反映外送/電商/實體景氣的紙盒/紙箱銷售疫情後同步回落💡餐飲&休閒娛樂:便當/自助餐、美甲美睫、健身房消費指標強勢攀升,成為近年社會結構及內需消費變遷的關鍵縮影經濟分析領域存在數項知名的「另類消費觀測指標」,雖非正式經濟觀察指標,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消費者信心與不同景氣循環週期下的消費行為變化。例如由前美國聯準會主席Alan Greenspan提出的男性內褲指數(MUI),認為男性內褲銷售出現顯著下滑時,很可能意味著經濟局勢進入低迷或衰退階段;前雅詩蘭黛董事長Leonard Lauder提出的口紅指數則指出經濟衰退或市場低迷時,口紅銷售量反而會出現逆勢攀升。此外亦有部分研究提出氣泡酒&香檳消費與經濟景氣間呈現正向連動關係、指甲油&二手服飾則與經濟景氣呈反向關係等。不過,根據持續深入的文獻探討與嚴謹的統計驗證後,上述商品消費與經濟景氣的關聯性僅於特定國家或市場中存在較高預測價值,尚未能證實其普遍關聯性。雖然對於經濟預測洞悉的解釋能力有限,但特定商品銷售及服務業別景氣變化仍為觀察內需變遷及產業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例如隨著台灣冷鏈滲透率(消費物流)持續攀升至90%,低溫食品&即食品亦成為近年台灣成長最強勁的民生消費區塊。其中包含冷凍水產/肉類/蔬果以及冷藏餐食在內的冷凍冷藏食品2019-2024年間銷售增幅超過50%,為本次調查中漲幅最顯著的食品類別;各類型加工食品&保健食品則在民眾追求便利性及高齡化社會等因素驅動下,自選擇性、補充性消費轉向成為食品領域中的「隱性剛需」板塊,帶動內銷規模穩定攀升。其中豆類與蔬果加工食品2019-2024年間內銷規模最為顯著,惟保健營養食品增幅於2022年觸及高點後出現回落,但於調查期間內成長幅度仍達26%。非酒精飲料領域中,以運動飲料及茶類飲料銷售增幅最為顯著,反映出消費者對於機能性與健康飲品的青睞。咖啡飲料於調查期間內銷售量出現小幅衰退,主要係受到連鎖咖啡店密集展店以及超商現煮咖啡快速普及所帶來的消費替代效應影響。民生零售通路方面,電商通路2019-2024年間增幅達82%,不過2023年後受消費重心重回實體通路影響、成長力道顯著趨緩;便利商店則在業者持續展店以及擴充商品結構滿足一站式消費需求的戰略帶動下,成為2022-2024年疫情後增長最為強勁的民生零售通路業別。此外,紙箱、紙袋等紙類包裝容器銷售規模於2022年後陸續下滑,除受禁用PVC淋膜紙容器政策以及業者配合環保趨勢主動降低紙容器使用密度外,也間接反映出外送、電商、百貨等實體零售通路終端景氣變化。此外,本次調查同步納入二手服飾、氣泡酒/香檳、男用內衣褲、指甲與唇部化妝品等國際間具較高景氣連動意義的特殊零售品類進口消費指標進行分析,其中以二手服飾在較低規模基數與日本大型二手商品零售集團來台布局帶動下,2019-2024年間增幅達130%最為顯著。餐飲&外食市場中,2019-2024年間便當/自助餐與早餐店增幅分別達93%及58%,反映出具備高性價比與剛需優勢的平價餐飲市場持續快速擴張;美麗經濟市場在女性消費力攀升推進下維持穩健增長,尤其近年受惠於社交軟體、網紅經濟等因素帶動,更進一步成為年輕族群間炙手可熱的社交貨幣,被視為形塑個人風格、自我投資以及社交分享的重要載體。其中美甲美睫產業2019-2024年間成長幅度達132%,為本次所有調查指標中增幅最高的項目,同步帶動以女性為核心的非典型就業蓄水池形成;各類休閒娛樂場所中,以健身中心/健身房規模增幅最為顯著,2019-2024年間增長幅度達44%。不過,KTV、遊樂園、電影院、夜店等場域於調查期間內增長動能明顯趨緩、甚至較2019年衰退,除受疫情導致消費模式出現長期轉變的影響外,也可以看出非剛需型市場區隔在社會結構與主力消費族群行為變遷下所面臨的替代消費挑戰。未來流通研究所以特定內需消費數據為基礎,提出台灣「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涵蓋低溫食品&即食品、加工食品&飲料、民生零售通路、餐飲&休閒娛樂等4種類型、總計12項消費品類&通路。並同步說明另類消費指標在台灣市場與產業中的數據解釋能力與代表意涵,做為觀測整體消費景氣與特定細分市場動態變化的基礎。本篇為會員限定文章,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關聯資料(點擊前往):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外資來台」近十年關鍵數據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2025【商業數據圖解】2050台灣「超高齡社會」流通業的未來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主要零售業別商品結構基因圖譜2024【產業地圖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地殼變動:電商登頂2023【商業數據圖解】台灣近十年「家庭消費結構變化」六都數據解析2023【商業數據圖解】2018-2022台灣「生活產業指數」六都數據解析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Key Data Diagram】Analysis of Alternative Consumption Indicators in Taiwan's Retail & Distribution Industry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05/26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2025/05/26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2025/05/15 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2025/05/15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05/06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04/29
2024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3個「台灣電子支付&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關鍵情報:💡業務規模:2024全年非現金交易佔比創下69.0%新高、電支交易總額首破NT$2000億、TWQR交易金額&筆數雙創新高💡用戶規模:2024年iPASS MONEY用戶數超越街口支付再度奪冠、LINE Pay以1310萬用戶基礎強勢搶進電支戰場💡經營損益:純網銀&專營電支機構虧損金額持續縮減,LINE Pay、91APP、藍新科技等準電支機構展現穩健獲利能力根據金管會統計,2024年台灣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年增20.2%至83.07億筆,已提前達成2026年80億筆的目標值;非現金交易總額年增14.2%至新台幣8.3兆,佔全年度民間消費總額比例創下69.0%新高,距離2026年非現金交易10兆元的目標,達成率已超過83%,顯示台灣正快速邁向「去現金化」社會。為爭奪龐大的非現金支付市場,近年除金融機構外,零售電商集團、電信通訊/網路遊戲/社群平台企業及交通票證機構亦陸續跨足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領域展開布局,不僅推動數位支付自單純的交易工具轉型為商業基礎設施與生活入口,亦使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純網銀等系統成為台灣金融科技與流通產業的下一個關鍵競合起點。截至2025年第一季底,全台共有9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及20家兼營電子支付機構,未歸戶使用人數年增13.1%至3176.2萬人。依用戶數排名,前3大電子支付業者分別為一卡通iPASS MONEY(使用人數686.6萬、年增9.4%)、街口支付(使用人數674.0萬、年增4.1%)以及全支付(使用人數559.1萬、年增17.8%)。其中iPASS MONEY使用人數於2024年第四季超越自2020年後持續位居首位的街口支付,再度躍居全台用戶規模最大的電支品牌。電支業務金額方面,2024全年度電支代理收付交易總額年增23.5%至2019.7億元、國內外小額匯兌總額年增19.9%至1902.3億元、收受儲值總額年增8.4%至3516.0億元。其中電支交易市場以街口支付、全支付、iPASS MONEY以及玉山Wallet等四大品牌位居前列;電支匯兌市場則由綁定國民通訊軟體LINE的iPASS MONEY持續展現顯著領先優勢,街口支付位居第2。根據金管會調查,2024年共有6家第三方支付業者代收付款一年日平均餘額超過新台幣10億元,分別為LINE Pay、藍新科技、綠界科技、foodpanda、樂購蝦皮以及91APP。與2023年調查結果相較可以發現,原入榜的拍付國際與Uber Eats 2024年代理收付日均餘額已低於10億元,樂購蝦皮則繼2021年後再度入榜。根據現行規範,第三方支付機構代理收付款項全年日均餘額超過20億元即需申請電支執照,其中LINE Pay已於2025年2月遞交申請經營電子支付業務。由於LINE Pay具有高達1310萬的用戶規模、逾61萬處支付據點以及龐大的LINE生態圈優勢,若後續納管成為功能更為齊全的電支機構,勢必對於整體市場與產業競爭版圖構成深遠影響,成為2025年台灣電子支付產業的關鍵變革點。純網銀方面,截至2025Q1,LINE Bank(連線商業銀行)、將來銀行及樂天銀行數位帳戶數量分別達207.8萬戶(年增14.8%)、43.2萬戶(年增20.38%)以及28.7萬戶(年增31.3%),三家純網銀合計戶數達279.6萬戶(年增17.2%)。其中帳戶數量最高的LINE Bank為全台數位帳戶數第3高的銀行,僅次於台新銀行(438.2萬戶)與國泰世華銀行(294.0萬戶)。若加計傳統一般銀行,2025Q1年全台數位帳戶數達2558.5萬戶,較2024年同期增長20.9%,反映出數位金融服務在台快速普及與消費者接受度的顯著提升。另一方面,財金公司於2021年推出串連銀行及電支機構兩大支付體系的「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台」,並以TWQR做為共同標示。上線後陸續提供跨機構轉帳、繳稅、繳費、購物、跨境支付(僅核准金融機構)等多元服務功能。截至2024年底,全台9家專營電子支付業者均已開通TWQR購物功能。2024年TWQR共通支付標準參加銀行共42家、電支機構共9家、合作特約商店逾54.5萬家、導入費稅帳單數逾8000項;全年度交易金額年增23%至新台幣4895億元、交易筆數年增19%至1億1127萬筆。未來流通研究所針對台灣「電子支付&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進行調查分析,包括主要電支機構使用人數&業務金額、儲值卡消費卡數&消費金額、TWQR交易金額&交易筆數、純網銀數位存款帳戶數量以及專營電支機構/準電支機構/純網銀經營損益等關鍵指標,應用數據勾勒出台灣電支產業發展風貌,做為評估整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本篇為會員限定文章,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關聯資料(點擊前往):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跨境電商進出口」關鍵數據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2025【關鍵排行圖解】台灣「2024H2購物季綜合電商流量」解析2024【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2024【產業地圖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地圖2023【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2023【產業地圖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地圖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Key Data Diagram】Data Analysis of E-Payment & Virtual Banks in Taiwan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2025/05/15 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2025/05/15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05/06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04/29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04/21 【產業地圖圖解】台灣「軌道經濟」商圈流量與百貨商場產業地圖2025/04/16
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3個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門店密度關鍵情報:💡2019-2024門店增幅強勁:寵物&飼料用品專賣店增長27.5%;便利商店攀升21.1%、晉身全台門店密度最高零售通路💡2019-2024門店增幅穩定:超市&量販店增長8.0%、都會區滲透率提升;藥局&醫材專賣店增長5.5%、新北市淨增家數領先💡2019-2024門店數陷衰退:百貨公司、服飾專賣、新車專賣、登山露營&體育用品專賣業門市數量縮減不同於「產業營收規模」反映市場景氣與短期成長動能,「產業門店家數」變化反映的則是經營與投資方對於市場前景的預判與投資信心,更加貼近中長期資本挹注潛力及業者布局意向。零售業門店數量為衡量地方消費強度、生活機能與經濟活力的重要熱度指標,同時也蘊含區域發展、產業轉型與社會結構變遷等意涵。在數位時代與超高齡社會環境中,零售業門市定位已自單純的交易場所快速朝向融合商業與社會價值的「混合型公共樞紐」發展 ,自銷售端點延伸至承載品牌體驗、高齡支援、物流最後一哩、生活&公共服務、減碳基礎設施、緊急防災等複合性功能的服務生態節點。本次調查範疇涵蓋2019-2024年主要零售業別在台門店數量與變動幅度。調查期間內台灣整體零售業門店數增長3萬7517家、擴張幅度達10.2%(CAGR約2.0%)。本次調查業別中,以寵物&飼料用品專賣及連鎖便利商店業門店數分別增長27.5%及21.1%最為顯著。另一方面,門店密度(每萬人擁有店鋪數量)為衡量生活產業於特定地區市場飽和度與服務可及性的重要指標,亦為觀測地區商業潛力或市場成熟度的主要工具,可做為業者門店立地佈局或經營模式的策略參考基礎。本次調查顯示,便利商店業門店密度自2019年的每萬人5.72家增至2024年達每萬人6.98家,超越成衣服飾專賣業,成為台灣門店密度最高的零售通路。未來流通研究所彙整2019-2024年間台灣&六都主要零售業別門店數量與門店密度指標變化,涵蓋百貨公司、連鎖超商、連鎖超市&量販、成衣服飾專賣、全新汽車專賣、藥局&醫療耗材專賣、寵物&飼料用品專賣、登山露營&體育用品專賣業等8項業別,做為深入觀測台灣實體零售產業營運與細部地理區域組成的參考基礎。2019-2024門店增幅強勁:寵物&飼料用品專賣店增長27.5%;便利商店攀升21.1%、晉身全台門店密度最高零售通路① 便利商店業:2019-2024年間門店數增長21.1%,台中市/桃園市淨增家數逾400家最多、台南市增幅31.8%最高2024年全台便利商店業門店數自2019年的1萬3498家增長21.1%至1萬6340家,淨增2842家,為本次調查中淨增門店數最多的零售業別。帶動便利商店超越成衣服飾專賣業,成為台灣門市數量最多、門店密度最高的實體零售通路型態,六都中以新北市(3182家)與台中市(2016家)門店數量位居領先,顯示業者近年為滿足民眾高頻率、碎片化的消費與生活需求,持續採取高密度展店策略,深入住宅區、學區、醫院、交通節點等微型商圈設置據點,不僅大幅提升門市覆蓋率,也藉由緊密連結區域型消費及生活動線,提升顧客到店頻率與地緣忠誠度。成長表現方面,六都中以台中市及桃園市分別增長475及401家門店位居領先,成長幅度則以台南市(+31.8%)及台中市(+30.8%)最為顯著。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門市總量持續攀升,但便利商店業六都集中度自2019年的74.1%縮減1.2個百分點至72.9%,為本次調查中都會區集中度下滑最多的通路型態。顯示連鎖超商業者近年積極透過靈活的加盟制度提升於二級城市及鄉鎮地區的展店速度,貫徹高密度與高覆蓋率雙軸並行的擴張策略。例如7-ELEVEN於2019年啟動全鄉全店專案,截至2024年底總門市量達7077家,較2023年淨增218家門市,其中多處鄉鎮為7-ELEVEN首度進駐。門店密度方面,全台便利商店門店密度自2019年的每萬人5.72家增至2024年達每萬人6.98家,為本次調查中門店密度最高的零售業別。其中桃園市以每萬人8.50家位居六都首位,台北市與新北市以每萬人7.92家及7.86家分居第2、3位。近年台灣指標性超商業者除實體門市外,亦積極鋪設智慧型自動販賣機搶攻縫隙經濟。例如7-ELEVEN於2018年推出採IOT系統與母子店運作模式的智FUN機,僅需半坪空間即可陳列高達120項商品。目前全台鋪機數已超過1800台,除有助於擴增販售通路外,也被視為突破現階段便利商店門店密度天花板的重要方案。② 寵物&飼料用品專賣業:2019-2024年間門店數增長27.5%,新北市/高雄市淨增家數最多、高雄市/台南市門市數量增幅最高2024年全台寵物&飼料用品專賣業門店數自2019年的4180家增長27.5%至5328家,淨增1148家,為本次調查中門店數量增幅最高的零售業別,顯示寵物產業正逐步自過去的小眾市場轉型為主流消費市場。六都中以新北市(865家)位居首位,台中市(699家)與高雄市(655家)分居第2、3位。成長表現方面,六都中以新北市及高雄市均淨增177家門店最多、成長幅度以高雄市(+37.0%)及台南市(+33.5%)最為顯著,可以看出中南部城市新興重劃區與社區型商圈快速崛起成為寵物零售門店新設的重要推進力。2020下半年全台犬貓隻數首度超過15歲以下孩童數量,正式進入「寵物黃金時代」。尤其近年在寵物飼養數量增加與寵物家人化的趨勢帶動下,過去以基本飼養為主的消費模式已轉變為涵蓋特殊營養、醫療保健、美容護理、休閒娛樂與專業訓練等多元領域的綜合型需求,帶動產業結構自傳統獨立寵物用品店轉向結合商品銷售、醫療保健、美容照護等服務的複合式經營模式與精品化/專業化品牌連鎖體系。門店密度方面,寵物&飼料用品專賣業門店密度自2019年的每萬人1.77家增至2024年達每萬人2.28家。六都中台南市以每萬人2.81家最為領先,台中市與高雄市以每萬人2.44家及2.40家分居第2、3位,寵物產業除直接促進零售、服務、物流等相關產業成長外,也間接推動關聯食品科技、生物醫療、生活風格設計等周邊產業擴張,展現高度外溢效益。加上寵物產業具抗景氣循環特性,進一步鞏固其近年做為台灣內需市場擴張引擎的重要地位。2019-2024門店增幅穩定:超市&量販店增長8.0%、都會區滲透率提升;藥局&醫材專賣店增長5.5%、新北市淨增家數領先① 超市&量販業:2019-2024年間門店數增長8.0%,新北市/高雄市淨增家數逾50家最多、桃園市/高雄市門市數量增幅最高2024年全台超市&量販業門店數自2019年的2887家增長8.0%至3118家,增幅略低於整體零售產業10.2%的平均水準,顯示產業已進入相對成熟穩定的低速擴張階段外,也反映出業者擴張策略趨於謹慎,營運重心轉向優化既有據點、提升單店經營效能以及推動多元服務整合等,展現出「穩健成長、深化經營」的市場特徵。六都中以新北市(467家)、台中市(420家)以及高雄市(406家)超市&量販業門店數量最多,與地方居住人口規模呈現高度正相關,反映出超市&量販產業做為民生補給通路與人口紅利分布緊密相扣的特徵。具有較高人口基數的地區對於日常生活採購需求的規模化支撐,為超市&量販業展店布局的重要依據。成長表現方面,六都中以新北市及高雄市分別增長53及52家門市較多,成長幅度則以桃園市(+15.0%)及高雄市(+14.7%)最為顯著。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據點數增幅有限,但六都中除台北市外,其他地區據點數增幅均達雙位數、高於全台平均水準,推動2024年超市&量販業六都合計家數佔比較2019年增長1.7個百分點至68.2%,增幅於本次調查中僅次於百貨公司業。顯示近年業者立基於對高人口密度區域的經營效率偏好、都會型消費習慣的可預測性與物流配送的規模經濟效益等因素,持續提升都會區展店密度與服務覆蓋率。此外,都會區居民對於生活品質、多元商品與即時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亦促使業者採取更細緻的市場區隔與更綿密的據點設置策略,帶動超市&量販業態自傳統大型採購轉向更符合日常即時性需求的模式。例如不少連鎖品牌近年積極於具完善交通網絡與新興住宅區的衛星城市中設置社區中小型超市並強化生鮮品項。② 藥局&醫材專賣業:2019-2024年間門店數增長5.5%,新北市淨增161家遙遙領先、新北市/桃園市門市數量增幅最為顯著藥局&醫療耗材專賣業屬於典型的需求導向型產業,與人口結構、高齡化程度、慢性病普及率及醫療保健意識提升密切相關。2024年全台藥局&醫材耗材專賣業門店數自2019年的8803家增長5.5%至9284家,增幅低於整體零售產業平均水準。六都中新北市(1342家)、台中市(1234家)、台北市(1129家)及高雄市(1062家)藥局&醫療耗材專賣店數均逾千家。成長表現方面以新北市2019-2024年間淨增161家遙遙領先,其次為桃園市(+85家)。成長幅度則以新北市(+13.6%)及桃園市(+12.8%)最為顯著。台灣藥局&醫材專賣業近年拓點力道趨緩主因除專業藥師人力短缺、醫材販售需特定許可等法規限制外,亦受低連鎖率、高密集度的產業特徵影響。尤其在六都等主要都會區中,藥局已成為僅次為便利商店及服飾專賣店的高密度業別,六都中台南市以每萬人4.59家位居首位,台北市與台中市以每萬人4.53家及4.31家分居第2、3位。此外,台灣大型連鎖藥局與醫材品牌近年積極透過併購整合樹立規模經濟優勢,並藉由密集展店拉開與個體藥局的競爭差距,使產業內部呈現家數穩定但集中度提高的特殊趨向。 不過長期來看,台灣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後,高齡與慢性病人口基數擴大以及健保特約藥局制度仍為藥局通路提供穩定的基本盤需求,支撐門店數維持小幅成長。但產業競爭焦點將不再單純以展店數量做為主要成長指標,增長重心轉向藉由強化健康管理、慢性病照護、疫苗施打、保健品銷售等多元服務能力,提升單店效能及強化既有門市專業服務深度。例如大樹藥局繼與日本SUGI藥局合組戰略聯盟後,再度取得日本知名母嬰品牌阿卡將台灣區經營權,並同步跨足寵物零售領域,目標創造出有別一般藥局&醫材零售通路的競爭利基。在都會區藥局家數接近飽和水準後,預期未來台灣藥局&醫材專賣業成長動能將集中於中小型城市或新興重劃區,透過精準掌握社區需求,發展細緻化及在地化的健康服務模式,並在台灣社區醫療體系中扮演更為關鍵的前端角色。2019-2024門店數陷衰退:百貨公司、服飾專賣、新車專賣、登山露營&體育用品專賣業門市數量縮減2024年全台百貨公司業(含生活百貨)門店數自2019年的744家縮減12.9%至648家,為本次調查業別中跌幅第2高的零售業別。百貨公司門店地理結構組成高度集中於雙北地區,2024年台北市與新北市分別以133家及127家遙遙領先,合計家數佔比達40.1%。不過2019-2024年間,六都中僅台中市淨增1家,其他地區百貨據點數均低於2019年,其中台南市縮減19家、新北市縮減14家、桃園市縮減13家。不過,雖然整體據點數下滑,但都會區集中度逆勢攀升。六都合計家數佔比自2019年的71.5%增長2.0個百分點至73.5%,為本次調查中都會區集中度增幅最高的零售業別。結合業者動向可以看出,位於都會區的大型現代化百貨公司與複合式購物中心近年仍積極拓展據點及進行門店翻修升級,推估調查期間內門市淨減主要係來自位於非核心商圈內規模有限、功能單一、老化程度較高的社區型/地方型生活百貨退場所致。換言之,百貨公司業門店數量縮減所反映出的並非整體產業與市場規模萎縮,而是產業內部愈趨顯著的業態分化效應,產業結構重心自小型傳統門店轉向現代化、大型化以及具備資本規模與場域優勢的大型百貨業者。2024年全台成衣服飾專賣業門店數自2019年的1萬7191家縮減13.4%至1萬4888家,淨減2303家,為本次調查業別中門店數跌幅最高與淨減門店最多的零售業別,整體產業門店密度同步自2019年每萬人7.28家降至2024年為每萬人6.36家。六都中台北市以2972家位居首位,其下依序為台中市(1982家)及高雄市(1578家)。不過,2019-2024年間,台北市在高基數上縮減463家,減幅達13.5%,為六都中淨減家數最多的地區。成衣服飾專賣業據點數的大幅縮減主要反映出服飾專賣業網路銷售滲透率提升(自2019年的6.6%增至2024年達9.1%)、以及大型快時尚品牌強勢競爭形成的市場集中化與淘汰效應。門店密度方面,台北市門店密度自2019年每萬人12.99家降至11.93家,但仍穩居六都首位。本文為精彩摘要,欲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關聯資料(點擊前往):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產業地圖圖解】台灣「軌道經濟」商圈流量與百貨商場產業地圖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次產業」中短期趨勢回顧與展望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外資來台」近十年關鍵數據解析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2025【商業數據圖解】2050台灣「超高齡社會」流通業的未來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主要零售業別商品結構基因圖譜2024【產業地圖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地殼變動:電商登頂2024【關鍵排行圖解】2023台灣「連鎖加盟企業」營收排行TOP 602024【商業數據圖解】 2023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Key Data Diagram】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 Density of Retail Industry Stores in Taiwan’s Six Special Municipalities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05/06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04/29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2025/04/21 【產業地圖圖解】台灣「軌道經濟」商圈流量與百貨商場產業地圖2025/04/16 【關鍵排行圖解】台灣「觀光旅館營運實況」年度數據總覽2025/03/27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跨境電商進出口」關鍵數據解析2025/03/25
Loading...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