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數據解讀】過勞的代價:消失的深夜便利店
幾十年來,24小時經營的超商已經成為台灣街頭一道獨特又溫暖的風景,但是作為全時經營超商的起源地日本,此刻卻正面臨著必須縮短營業時間的挑戰。 日本7-11在10月21日宣佈將正式實施縮時營業制度,自3月開始陸續進行縮短營業時間試驗的230家門市中,將有8家門市率先自11月1日開始將深夜歇業納入常態經營。不僅如此,根據7-11總部於今年7月針對加盟店主的問卷調查顯示,有高達15%、約2,200家的門市表示「正在實施或討論」縮時營業試驗。為了因應持續增加的縮時營業門市,總部也特別針對連鎖加盟店制定了深夜歇業指導方針(深夜休業ガイドライン)。一直以來,以全天候營業提供極高消費者便利性的日本超商業務模式,將在令和元年迎來轉折。 日本7-11向來以24小時全天候營業為經營特徵,後勤流程也已建立起以24小時營運為核心的標準化連鎖經營機制,一旦調整營業時間,將同步連帶影響到門市SOP作業與後勤供應鏈運作。然而在勞動力嚴重不足、夜間人手招募不易等挑戰下,許多加盟店主為達成24小時營業的規範,工時已遠超過厚生勞動省的法定工時,觸及「過勞死線(過労死ライン)」。 而7-11將人力成本外部化為門市負擔、以及強制性全天候營業的營運機制,雖然為總部構建起零售業態中少見的高盈利體制(利潤率達30%),但並不符合日本政府與社會近期提倡的勞動改革風潮,越來越多日本民眾認為「不能藉由壓榨經營者來追求便利性」,甚至日本7-11的高管也坦承,「由於規模過大,對店主的顧及有所減少,這一點是事實」。 在各方壓力下,7-11總部最終選擇做出妥協,同意門市於3-6個月的試驗與評估後,可將縮短營業時間做為常態性經營。而全家、羅森等其他超商業者也陸續跟進實施縮時營業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