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產業

【商業數據解讀】2020Q2台灣消費性商品銷售變化排名

3個你不可不知的台灣Q2消費性商品銷售變化小秘密: ?防疫型商品銷售持續成長,反應後疫情新生活型態 ?職場工作周邊商品銷售下滑,冷藏即食品12年來首度銷售衰退 ?囤貨購買潮恢復理性,季節性商品全面反彈 消費性商品銷售為重要經濟研判數據,同時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由於具備剛需消費特徵,受外部景氣的影響程度較低,因此市場基礎也相對穩固。不過,不同於單純的景氣起伏變化,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2020年台灣消費品市場迎來的是大幅改變家庭消費模式、工作型態與生活動線的高強度衝擊,觀測消費性商品銷售變化成為評估民眾生活受影響幅度與轉變方向的重要指標。

【商業數據解讀】2020台灣零售通路地殼變動

零售通路型態深受當地消費行為的趨向影響,各國均發展出不同的產業特色。台灣綜合零售通路中,長期以來都是以百貨的營業額居首,其次為超商、量販和超市。不過,在COVID-19疫情帶來的影響下,2020年台灣零售通路將可能迎來劇烈的地殼變動:超商營業額在第一季已首度超越百貨,成為台灣第一大零售通路業態;而超市也有可能超越量販,使2020年成為台灣綜合零售業態雙交叉的起始點。 過去20年中,台灣整體綜合零售通路業持續成長,4項主要業態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分別為百貨4.8%、超商5.6%、量販3.7%和超市4.5%。可以看出各業態營業規模漲跌均具有長期趨勢性,並非突發的短期變化。進一步觀察超商與超市領導企業過去20年來的發展脈絡,更可以深刻理解台灣零售業的競爭實力與產業版圖地貌。 超商業態成長動能:雙雄積極創新 做為台灣最具標竿性的零售通路型態,台灣超商業者在過去20年間不斷開創出引領全球的創新服務,從點數經濟、店到店取、超商咖啡、搶進鮮食市場、開發自有品牌、多元複合店型到數位會員制度等,超商已成為台灣社會的準公共設施,深深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滿意程度。而台灣超商業態的高速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7-11與全家兩家超商領導業者的持續創新。從傳統零售市場出發,滲透進入餐飲、電子商務、生活服務、物流交寄、金流支付等市場,同時積極進行異業合作,疊加具話題性的聯名商品與複合店態,持續擴大台灣超商產業的營業規模極限。 超市業態成長動能:全聯強勢主導

【日本商業前線】日本超商的「日均10萬元」鐵壁

南韓、台灣和日本是全球便利商店密度最高的市場,在劇烈競爭下,近3年日本便利商店展店家數趨緩,每店平均銷售額也不再成長。然而,卻有一家怪物般的便利商店,無論景氣好壞,皆與競爭對手保持著單店日均銷售額「10萬日元差距」的鋼鐵壁壘,那就是全球便利商店之王日本7-11。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社發布數據,日本7-11長期以來與其他競爭者創造收入的能力存在明顯差異。7-11單店日均銷售額約為65.6萬日元,而最接近的挑戰者Lawson則是53.5萬日元,意即每日銷售額差距超過10萬日元。而且無論整體便利商店產業處於成長或衰退階段,這項差距至今仍沒有任何一家挑戰者能夠成功突破。 截至今(2020)年5月底,日本前3大便利商店合計門店數量約52,000家,年成長率不到1%,商店淨數量在近3年達到頂峰,市場呈現飽和。且由於面臨到加盟主高齡化與勞動力缺乏等課題,3大便利商店業者都開始放慢新店拓展速度。在新增店數降低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既有門店的盈利能力成為便利商店產業未來勝出的關鍵。因此,Lawson在近期展開了以擊破「日均10萬元」鐵壁為目標的反攻作戰,採取了一系列的進攻措施: 與「無印良品」展開策略合作,建立一站式購物新型態 無印良品(MUJI)相當受到日本便利商店業者的青睞,與前3大品牌業者皆合作過一輪。2019年前,MUJI長期與FamilyMart合作,在店內專屬銷售商品。不過隨著伊藤忠商社入股成為FamilyMart的主要股東,雙方合約已於2019年1月結束。隨後MUJI曾與日本7-11短暫攜手,並規劃為7-11提出限定商品,然而最終因雙方主導性問題走向無疾而終。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電商集團生活服務生態圈布局

延續上一篇【台灣零售集團「生活零售全通路布局」產業地圖】,未來流通研究所進一步推出台灣電商集團布局地圖,一口氣將台灣線上線下零售產業網絡收入囊中! 2020年以來,電商產業成為各國疫情下少數逆勢成長的服務業別,趁著百貨商場、書店、餐飲、教育等各類型實體通路受挫,電商集團快速滲透各種生活服務需求,不僅吸納更多企業朝向線上經營移動,更成為觀察各國電商集團布局企圖的絕佳時刻。 研究團隊以SimilarWeb統計各平台今年以來(2020年1-5月)平均月瀏覽人次為排名基礎,繪製台灣前10大電商平台企業的布局地圖,包含蝦皮、網路家庭、富邦媒、露天市集、雅虎資訊、博客來、創業家兄弟(生活市集、松果購物)、台灣樂天、東森購物。分析集團競爭樣貌如下: 補貼割喉一戰成名,蝦皮購物站穩台灣第一大電商平台 2017年蝦皮購物以補貼割喉戰震撼台灣電商市場,3年後平均月瀏覽量高達4,900萬人次,已甩開其他競爭對手,成為台灣流量第一大電商平台。當然,流量不代表營收,更不保證收益,但是隨著蝦皮由C2C邁向B2C模式,並於2019年底展開美食外送服務,都持續強化營收規模的成長動能。此外,2020年「淘寶台灣」也正循蝦皮的補貼戰模式進入台灣。至此,具有騰訊系與阿里巴巴集團色彩的電商平台皆已正式布局台灣市場。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零售集團邁向生活全通路布局

做為承載民眾剛性需求的生活通路零售業,不僅是各國消費類股中最重要的構成份子,也成為評斷各國生活水準與社會流通效率的關鍵指標。因此,全球各個成熟消費市場均培育出知名的大型生活通路零售集團,例如美國的Walmart及Costco、法國的Carrefour、英國的TESCO、德國的Metro以及日本的7&i等。 日前家樂福集團宣布自香港牛奶國際手中收購全台199間頂好Wellcome超市,以及25間JASONS Market Place高檔超市,希望藉此成為僅次於全聯超市、台灣市占率第2大的超市通路。由於統一集團持有台灣家樂福40%股權,此次家樂福在台灣超市業態的擴大布局,不僅代表著家樂福在台灣將正式由大型零售量販店跨足至中小型社區超市,也為現階段仍缺乏超市業態的統一集團補上了缺口。至此,統一流通次集團將成為台灣第一個橫跨量販、百貨、超市、超商、電商、宅配的「生活全通路布局」集團。 全通路布局對於大型生活零售業集團而言,可以說是最關鍵的競爭優勢展現。除了一般零售業在採購與物流方面的規模經濟優勢之外,更重要的是覆蓋消費者「全生命週期」的多元消費通路優勢。以日本7&i控股為例,旗下除了知名的7-11超商、伊藤洋華堂超市、西武百貨之外,還囊括了各類型特色通路,例如日本最大的母嬰零售通路阿卡將本舖(赤ちゃん本舗)、文具禮品零售通路LOFT、連鎖家庭餐廳Denny’s等,將消費者各生命階段的生活需求盡收囊中。再加上7&i近年大力推動的全集團共通會員機制、跨通路電商平台、交叉銷售服務等,將顧客生命價值LTV(Lifetime

【商業數據解讀】2020年Q1台灣內需服務業壓力測試成績單

內需服務業涵蓋零售、餐飲、物流運輸、觀光、民生服務等剛性需求產業,被視為經營表現穩健的防禦性類股。在經濟緊縮期間所受到的影響相對有限,因此經常成為資金避險標的,也是存股族等穩健型投資人的偏好選擇。 與全球慘重的疫情相較,台灣優異的防疫成果使產業經濟與民生活動表現相對正常。不過在社交活動管制、觀光動能停滯、民眾消費行為劇變等因素交錯影響下,無論是消費急凍的負面影響,或是突如其來的爆發性成長,對長期以來穩健經營的台灣內需服務產業來說,都是一次前所未見的壓力測試。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分析了台灣主要內需服務各次產業數據,觀察2020年第一季疫情蔓延初期至爆發高峰階段中,各次產業營業額的同期年成長率,以此做為產業受影響程度的判讀基礎。從產業數據起伏可以看出,除了受到重挫的業別外,在緊縮陰霾中同時也出現了緊抓住時代際遇、陸續突圍而出的產業曙光。歸納說明如下,歡迎討論! ? 餐飲、生活服務次產業

【商業數據解讀】過勞的代價:消失的深夜便利店

幾十年來,24小時經營的超商已經成為台灣街頭一道獨特又溫暖的風景,但是作為全時經營超商的起源地日本,此刻卻正面臨著必須縮短營業時間的挑戰。 日本7-11在10月21日宣佈將正式實施縮時營業制度,自3月開始陸續進行縮短營業時間試驗的230家門市中,將有8家門市率先自11月1日開始將深夜歇業納入常態經營。不僅如此,根據7-11總部於今年7月針對加盟店主的問卷調查顯示,有高達15%、約2,200家的門市表示「正在實施或討論」縮時營業試驗。為了因應持續增加的縮時營業門市,總部也特別針對連鎖加盟店制定了深夜歇業指導方針(深夜休業ガイドライン)。一直以來,以全天候營業提供極高消費者便利性的日本超商業務模式,將在令和元年迎來轉折。 日本7-11向來以24小時全天候營業為經營特徵,後勤流程也已建立起以24小時營運為核心的標準化連鎖經營機制,一旦調整營業時間,將同步連帶影響到門市SOP作業與後勤供應鏈運作。然而在勞動力嚴重不足、夜間人手招募不易等挑戰下,許多加盟店主為達成24小時營業的規範,工時已遠超過厚生勞動省的法定工時,觸及「過勞死線(過労死ライン)」。 而7-11將人力成本外部化為門市負擔、以及強制性全天候營業的營運機制,雖然為總部構建起零售業態中少見的高盈利體制(利潤率達30%),但並不符合日本政府與社會近期提倡的勞動改革風潮,越來越多日本民眾認為「不能藉由壓榨經營者來追求便利性」,甚至日本7-11的高管也坦承,「由於規模過大,對店主的顧及有所減少,這一點是事實」。 在各方壓力下,7-11總部最終選擇做出妥協,同意門市於3-6個月的試驗與評估後,可將縮短營業時間做為常態性經營。而全家、羅森等其他超商業者也陸續跟進實施縮時營業試驗

【產業投資評價】「生活協同組合」產業投資評價

以營業規模區分,日本前5大電子商務(物販類)平台分別為日本亞馬遜、樂天、Yahoo日本、日本生協及友都八喜。其中生協為唯一進入前5大榜單的生鮮食品類專賣型電商。2018年營業額達3,180億日元,超過日本第1大上市生鮮電商集團Oisix Ra Daichi近五倍營業規模。 生鮮電商受限於低溫物流配送成本及產品損耗率偏高的瓶頸,獲利能力表現不佳。但著眼於生鮮食品龐大的潛力市場,加上消費者認同度日益攀升,依舊吸引大型業者積極投入:例如亞馬遜於2017年在日本市場推出Amazon Fresh生鮮配送業務,樂天亦與西友集團合作,於2018啟動線上超市業務。根據Euromonitor預測,受惠於線上滲透率攀升的帶動,未來5年日本成長率最高的線上消費品項即為食品類,預估成長率將可高達10.4%,幅度相當顯著,奠定了以生鮮食品銷售為核心業務的生協產業朝向線上通路發展的基礎。

【商業數據解讀】「生活協同組合」商業數據解讀

根據日本生活協同組合聯合會調查,近三年日本消費生協主要家數及會員數皆持續成長,2018年達432家,會員數達25,364千人,佔日本總人口約20%,為全球生協滲透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日本生活協同組合產業是成功善用訂閱制經營的隱形冠軍。在人口老化內需消費不振的背景下,近3年消費生協營業規模仍有微幅成長,2018年達3兆1773億日元。其中開放性地區消費生協規模最大,佔整體規模的93%;其次為大學消費生協、中低學校消費生協和職場消費生協。 日本前10大生協的營業規模皆超過1,700億日圓,覆蓋地區包括關東、關西、北海道、東北及九州。其中埼玉市的コープデリ連合會以及加盟併入的コープみらい為日本最大規模的生協組織,營業規模達5,429億日元及3,898億日元。 在銷售品項方面,日本生協銷售佔比最高的品項為生鮮食品,2018年銷售額達1兆5,374億日元;其次為常溫乾貨類食品,2018年銷售額達6,780億日元。非食品類2018年銷售額達3,868億日元。可以看出日本消費者對生協之消費偏好仍高度集中於生鮮類食品,顯見日本生協長期關注於食品安全、產地新鮮直送等措施與形象發揮了相當顯著的效果。 在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生協已成為日本國內第四大零售通路,具強大談判能力,吸引知名製造業者依據食安、環保、健康等訴求,協助生協開發多元自有商品,樹立起生活風格SPA(製造零售業)模式,而自有品牌商品的強強聯合也成為日本生協生態系的強力後援。

【產業競爭地圖】會員訂閱制的老師傅:生協產業

3個你不可不知的生協小秘密:? 生協已是日本第4大零售通路與第4大電商平台? 日本生協會員月均消費金額超過萬元,可以說是會員經濟模式的老師傅? 台灣生協由「主婦聯盟」一枝獨秀、傲立雪中 大家是否了解日本「生活協同組合」這個特別的產業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