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數據解讀】疫情下台灣內銷商品銷售走勢分歧
未來流通研究所繼「疫情肆虐,台灣內需服務業冰火兩極」一文後,納入「內銷商品銷售額」分析,進一步觀測台灣內需市場所受到的影響。分析2020年1-2月主要民生消費品內需銷售規模年成長率數值後,我們發現到,與兩極化發展的內需服務業走勢相同,疫情下的商品銷售表現也相當分歧。 整體來說,疫情期間消費者購買重心集中於「吃飽喝足型」的必要性消費與「防疫保健型」的目標性購物,銷售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顯著成長。反觀「娛樂消遣型」的非必要性支出則持續縮減,即使是在節慶購買高峰下仍舊陷入衰退。 造成商品銷售走勢兩極化的原因包括了購物目標轉變、生活與工作型態調整、以及消費通路移轉等,其中部分原因可能隨著疫情結束而恢復常態,但也有一部分的轉變可能形成持續性的影響,使後疫情消費期間的商品消費市場出現長期結構性變化。 成長陣營:「吃飽喝足型」消費 食品與家庭用品為1-2月間銷售成長幅度最為顯著的商品類別,為了防疫囤貨的積極消費心態帶動能夠長時間保存的冷凍食品/食品罐頭/速食麵/白米/礦泉水、以及家庭用紙/衛生棉/紙尿布等用品類商品銷售大幅攀升,其中冷凍水產食品更是大幅成長了53%,反映出商品市場回歸到民生消費的基本面。另外有趣的是,做為疫情下少數的日常小確幸,啤酒的銷售量也較去年同期成長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