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2015-2028 台灣包裹數量&人均變化」關鍵情報:
💡包裹總量擴張趨於穩定:2024年首度突破17億件新高,預估2028年將增至近20億件、2025至2028年間CAGR達4.1%
💡包裹配送結構趨勢變化:2015至2024年進口包裹數量翻漲184.9%增幅最高、國內宅配快遞(含店取)達9.5億件規模最大
💡全球人均包裹數量指標:2024年中國(123.8件)超越南韓(115.5件)首度奪冠,英國、日本、台灣皆為高包裹密度市場(70件以上)
「包裹數量」不僅為物流產業運能負載、業務量體與運作效率的量化指標,近年在電商滲透率提升、跨境交易與即時配送需求快速擴張等趨勢影響下,亦成為衡量內需消費動能、線上線下消費結構變化、以及產業數位化程度&網路銷售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本次調查顯示,台灣包裹總量歷經疫情中後期的劇烈波動後,已重回穩定成長軌道。自2015年的9.9億攀升至2024年達17.0億件,創下歷史新高,10年間包裹總量增加逾7億件、累計增幅達71.3%,其中以宅配快遞包裹增加4.4億件最為顯著。同期間台灣電子商務(純電商)產業規模擴張幅度達219.9%,反映出物流活動、包裹數量與電商經濟間的高度連動。市場成長潛力方面,在台灣網路銷售佔比持續自然擴張(電商滲透率增至約15%),但同時伴隨著物流運能及勞動力供給緊縮等限制條件的基準情境(Baseline Scenario)中,推估2028年全台包裹總量將增至近20億件,2025至2028年間包裹量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約為4.1%。
台灣包裹配送結構依服務模式與物流範圍,可劃分為國內宅配快遞(含店取)、國內汽車貨運、進口包裹、郵務包裹以及出口包裹等五大類別。其中國內宅配快遞包裹為衡量網路銷售市場與零售業活絡程度的重要指標,係整體包裹市場中規模最大的核心構成版塊,主要涵蓋3PL宅配快遞業及便利商店店取包裹(歸屬物流業務部分)。本次調查顯示,國內宅配快遞包裹總量自2015年的5.1億件增至2024年達9.5億件,10年間累計增幅達86.7%(CAGR達7.2%),佔整體包裹數量比例自51.2%增至55.8%,確立台灣以宅配為核心的包裹市場結構;另一方面,2015至2024年間進口包裹數量自2321萬件增至6611萬件,雖然規模有限,但累計增幅達184.9%(CAGR達12.3%),為本次調查中成長幅度最高的包裹類別,反映出近年各類跨境電商與跨境代購服務的快速普及。
此外,「人均包裹數量」為評估包裹市場成熟度與物流密集度的核心指標,主要用以衡量消費端對於網購與宅配服務的依賴程度、以及判斷當地生活型態與零售通路數位化程度的重要基礎。本次調查顯示,中國人均包裹量過去10年間維持高速增長,陸續超越日本、英國與南韓等主要市場,並於2024年以每人123.8件的水準首度登上全球人均包裹數量首位,南韓則以115.5件的人均包裹量位居第2。極高的包裹密度除顯示中國與南韓物流體系均具備低成本、高效率與高頻率運作能力外,也可以看出兩國市場透過極致低價化與包裹微小化策略刺激消費的競爭特徵。此外,2024年英國、日本與台灣的人均包裹數量分別達76.8件、76.6件、72.6件,均已邁入每人每年70件以上的高包裹密度市場階段。相較之下,包裹總量僅次於中國、位居全球第二的美國,2024年人均包裹數量僅達66.6件,過去十年間增幅相對有限。
未來流通研究所首度針對台灣包裹市場進行系統性量化分析,涵蓋包裹總量、結構組成以及人均包裹量等核心指標,並透過跨期統計與趨勢推估模型描繪市場發展輪廓與未來成長潛力。本次調查同步對照中國、日本、南韓、美國、英國等主要海外國家包裹總量與人均包裹量數據,藉以評估台灣包裹市場的相對發展階段與成長潛力,作為掌握國內包裹市場的發展現況、觀測整體電商物流市場與制定相關策略的重要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