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產業

【產業地圖圖解】2020年度總盤點,哪些產業在疫情下迎來劇變?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強烈衝擊了全球生活與流通各產業層面。雖然台灣疫情相對可控,但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從生活動線、工作方式、消費模式、休閒育樂到居家計畫,台灣社會同樣迎來前所未見的全面性轉變。 對流通產業而言,2020無疑是艱辛的一年,疫情將各種高強度難題壓縮式的加諸於企業。不過,在形成艱難挑戰的同時,也為部份次產業別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契機,例如線上全產業的爆發性成長、實體零售刻不容緩的數位抗疫戰爭、宅配物流業的大放異彩、連鎖餐飲與外送平台的戲劇性發展、以及觀光旅遊業的多角化跨足與轉型等。因此,在2020年年末,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精選並彙整今年度最具商機與產生關鍵變化的12項產業別,應用【產業地圖圖解】工具進行盤點分析,提供給夥伴們參考。 產業地圖是產業分析初入門的絕佳工具,有助於快速精確地洞察產業發展脈絡與關鍵議題,例如主要企業間的合縱連橫、整體產業的集團對抗與聚合、不同業者側重的經營重點與護城河等。按圖索驥掌握地圖中交錯的元素,能夠做為觀測一項產業相當扎實的基礎。 希望我們的產業地圖不僅能夠提供今年度的情報洞悉,也可以為大家帶來迎向明年度的創見與勇氣。 2020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產業競爭地圖

【商業數據圖解】日商襲來!2020台灣零售批發投資暴漲318%

3個你不可不知的2020日商對台投資變化: ?日商逆疫情布局台灣:2020零售批發、商用不動產投資暴漲 ?十年戰略逐步成形:零售+不動產+餐飲觀光聯合開發 ?日商在台構築「海外日系生活圈」:化妝品、食品、服飾零售為主力 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消費急凍、海外投資縮手。但日商在台灣的多項服務業投資額創下10年新高,僅今年1至7月份累計,零售批發投資額與去年全年累計投資額相較,年成長率已高達318%、不動產達210%。究其原因,除了台灣卓越的防疫成效吸引日商海外投資聚焦布局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日商在台投資的十年長期戰略逐步成形:藉由零售+不動產+餐飲觀光聯合開發,在台構築起海外日系生活圈。

【商業數據圖解】2020Q2台灣流通&生活產業TOP20成長排名

3個你不可不知的台灣2020第二季流通&生活產業變化: ?到宅服務&居家數位娛樂產業群集體大噴發 ?不動產關聯服務&貴金屬零售大漲,反映台灣房市增溫與避險需求的矛盾現象 ?網路影片、網路廣播、數位課程產業規模衰退,煙火殞落還是理性回歸? 在疫情催化下,台灣新生活型態快速展開,各類流通與生活產業發生了冰火兩極的劇烈變化,並在第二季有了更進一步的顯著趨勢。

【商業數據解讀】2020Q2台灣消費性商品銷售變化排名

3個你不可不知的台灣Q2消費性商品銷售變化小秘密: ?防疫型商品銷售持續成長,反應後疫情新生活型態 ?職場工作周邊商品銷售下滑,冷藏即食品12年來首度銷售衰退 ?囤貨購買潮恢復理性,季節性商品全面反彈 消費性商品銷售為重要經濟研判數據,同時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由於具備剛需消費特徵,受外部景氣的影響程度較低,因此市場基礎也相對穩固。不過,不同於單純的景氣起伏變化,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2020年台灣消費品市場迎來的是大幅改變家庭消費模式、工作型態與生活動線的高強度衝擊,觀測消費性商品銷售變化成為評估民眾生活受影響幅度與轉變方向的重要指標。

【商業數據解讀】2020台灣零售通路地殼變動

零售通路型態深受當地消費行為的趨向影響,各國均發展出不同的產業特色。台灣綜合零售通路中,長期以來都是以百貨的營業額居首,其次為超商、量販和超市。不過,在COVID-19疫情帶來的影響下,2020年台灣零售通路將可能迎來劇烈的地殼變動:超商營業額在第一季已首度超越百貨,成為台灣第一大零售通路業態;而超市也有可能超越量販,使2020年成為台灣綜合零售業態雙交叉的起始點。 過去20年中,台灣整體綜合零售通路業持續成長,4項主要業態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分別為百貨4.8%、超商5.6%、量販3.7%和超市4.5%。可以看出各業態營業規模漲跌均具有長期趨勢性,並非突發的短期變化。進一步觀察超商與超市領導企業過去20年來的發展脈絡,更可以深刻理解台灣零售業的競爭實力與產業版圖地貌。 超商業態成長動能:雙雄積極創新 做為台灣最具標竿性的零售通路型態,台灣超商業者在過去20年間不斷開創出引領全球的創新服務,從點數經濟、店到店取、超商咖啡、搶進鮮食市場、開發自有品牌、多元複合店型到數位會員制度等,超商已成為台灣社會的準公共設施,深深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滿意程度。而台灣超商業態的高速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7-11與全家兩家超商領導業者的持續創新。從傳統零售市場出發,滲透進入餐飲、電子商務、生活服務、物流交寄、金流支付等市場,同時積極進行異業合作,疊加具話題性的聯名商品與複合店態,持續擴大台灣超商產業的營業規模極限。 超市業態成長動能:全聯強勢主導

【日本商業前線】日本超商的「日均10萬元」鐵壁

南韓、台灣和日本是全球便利商店密度最高的市場,在劇烈競爭下,近3年日本便利商店展店家數趨緩,每店平均銷售額也不再成長。然而,卻有一家怪物般的便利商店,無論景氣好壞,皆與競爭對手保持著單店日均銷售額「10萬日元差距」的鋼鐵壁壘,那就是全球便利商店之王日本7-11。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社發布數據,日本7-11長期以來與其他競爭者創造收入的能力存在明顯差異。7-11單店日均銷售額約為65.6萬日元,而最接近的挑戰者Lawson則是53.5萬日元,意即每日銷售額差距超過10萬日元。而且無論整體便利商店產業處於成長或衰退階段,這項差距至今仍沒有任何一家挑戰者能夠成功突破。 截至今(2020)年5月底,日本前3大便利商店合計門店數量約52,000家,年成長率不到1%,商店淨數量在近3年達到頂峰,市場呈現飽和。且由於面臨到加盟主高齡化與勞動力缺乏等課題,3大便利商店業者都開始放慢新店拓展速度。在新增店數降低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既有門店的盈利能力成為便利商店產業未來勝出的關鍵。因此,Lawson在近期展開了以擊破「日均10萬元」鐵壁為目標的反攻作戰,採取了一系列的進攻措施: 與「無印良品」展開策略合作,建立一站式購物新型態 無印良品(MUJI)相當受到日本便利商店業者的青睞,與前3大品牌業者皆合作過一輪。2019年前,MUJI長期與FamilyMart合作,在店內專屬銷售商品。不過隨著伊藤忠商社入股成為FamilyMart的主要股東,雙方合約已於2019年1月結束。隨後MUJI曾與日本7-11短暫攜手,並規劃為7-11提出限定商品,然而最終因雙方主導性問題走向無疾而終。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電商集團生活服務生態圈布局

延續上一篇【台灣零售集團「生活零售全通路布局」產業地圖】,未來流通研究所進一步推出台灣電商集團布局地圖,一口氣將台灣線上線下零售產業網絡收入囊中! 2020年以來,電商產業成為各國疫情下少數逆勢成長的服務業別,趁著百貨商場、書店、餐飲、教育等各類型實體通路受挫,電商集團快速滲透各種生活服務需求,不僅吸納更多企業朝向線上經營移動,更成為觀察各國電商集團布局企圖的絕佳時刻。 研究團隊以SimilarWeb統計各平台今年以來(2020年1-5月)平均月瀏覽人次為排名基礎,繪製台灣前10大電商平台企業的布局地圖,包含蝦皮、網路家庭、富邦媒、露天市集、雅虎資訊、博客來、創業家兄弟(生活市集、松果購物)、台灣樂天、東森購物。分析集團競爭樣貌如下: 補貼割喉一戰成名,蝦皮購物站穩台灣第一大電商平台 2017年蝦皮購物以補貼割喉戰震撼台灣電商市場,3年後平均月瀏覽量高達4,900萬人次,已甩開其他競爭對手,成為台灣流量第一大電商平台。當然,流量不代表營收,更不保證收益,但是隨著蝦皮由C2C邁向B2C模式,並於2019年底展開美食外送服務,都持續強化營收規模的成長動能。此外,2020年「淘寶台灣」也正循蝦皮的補貼戰模式進入台灣。至此,具有騰訊系與阿里巴巴集團色彩的電商平台皆已正式布局台灣市場。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零售集團邁向生活全通路布局

做為承載民眾剛性需求的生活通路零售業,不僅是各國消費類股中最重要的構成份子,也成為評斷各國生活水準與社會流通效率的關鍵指標。因此,全球各個成熟消費市場均培育出知名的大型生活通路零售集團,例如美國的Walmart及Costco、法國的Carrefour、英國的TESCO、德國的Metro以及日本的7&i等。 日前家樂福集團宣布自香港牛奶國際手中收購全台199間頂好Wellcome超市,以及25間JASONS Market Place高檔超市,希望藉此成為僅次於全聯超市、台灣市占率第2大的超市通路。由於統一集團持有台灣家樂福40%股權,此次家樂福在台灣超市業態的擴大布局,不僅代表著家樂福在台灣將正式由大型零售量販店跨足至中小型社區超市,也為現階段仍缺乏超市業態的統一集團補上了缺口。至此,統一流通次集團將成為台灣第一個橫跨量販、百貨、超市、超商、電商、宅配的「生活全通路布局」集團。 全通路布局對於大型生活零售業集團而言,可以說是最關鍵的競爭優勢展現。除了一般零售業在採購與物流方面的規模經濟優勢之外,更重要的是覆蓋消費者「全生命週期」的多元消費通路優勢。以日本7&i控股為例,旗下除了知名的7-11超商、伊藤洋華堂超市、西武百貨之外,還囊括了各類型特色通路,例如日本最大的母嬰零售通路阿卡將本舖(赤ちゃん本舗)、文具禮品零售通路LOFT、連鎖家庭餐廳Denny’s等,將消費者各生命階段的生活需求盡收囊中。再加上7&i近年大力推動的全集團共通會員機制、跨通路電商平台、交叉銷售服務等,將顧客生命價值LTV(Lifetim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