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產業

2015-2025 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規模&消費結構
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規模與消費結構

3個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規模&消費結構關鍵情報: 💡國人國內旅遊:旅客人次續創新高、消費增幅趨緩,推估2025年市場規模達5364億;餐飲支出長期居首、住宿支出佔比縮減 💡海外旅客入境:2024入境人次僅復甦至疫前高點66.2%,推估2025年市場規模達3569億;住宿與餐飲佔比達41.7%及20.4% 💡國人海外旅遊:出境人次與海外消費同創歷史新高,推估2025年市場規模首度突破1兆元;支出重心聚焦百貨公司&服飾零售 觀光旅遊產業具備帶動零售、餐飲、交通等相關消費的高度產業關聯性,承載「出口型服務輸出」的戰略意涵,不僅可直接創造外匯收入,更能夠進一步衍生出會展經濟、醫療觀光、文創文旅等多元產業外溢效益。此外,觀光旅遊產業在國際舞台上亦扮演著強化國家品牌辨識度、塑造文化形象、提升軟實力與全球能見度的重要角色,因此經常成為國家產業政策資源挹注的重點所在,被視為支撐國家經濟永續成長的「立國型產業」焦點。 旅遊消費產業可劃分為國人出境旅遊(Outbound Tourism)、海外旅客入境旅遊(Inbound Tourism)以及國人國內旅遊(Resident Domestic Tourism)三大產業板塊。本次調查顯示,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自2023年展開強勁復甦,2024年以「國人出境旅遊」表現最為亮眼,整體規模在連續兩年高增長基期上持續攀升31.2%,創下NT$9358億元的歷史新高,預估2025年出境旅遊消費總額將首度突破新台幣一兆元規模,為3大旅遊消費板塊中規模最大、成長表現亦最為亮眼的產業型態。

2017-2024台灣「連鎖餐飲企業」營收成長率熱力圖
2017-2024台灣「連鎖餐飲企業」營收成長率熱力圖

3個台灣「連鎖餐飲企業」營收成長率熱力圖關鍵情報: 💡內用式餐廳集團:2024年增幅回落、市場恢復常態化消費;饗賓餐旅、漢來美食、豆府集團持續展現強勁成長動能 💡快餐速食&咖啡茶飲:快餐速食業者2024年增幅普遍趨緩,揚秦國際、饗樂餐飲擴張幅度領先;咖啡茶飲業擴張力道平疲 💡2024年高獲利企業:空廚與宴會、高加盟模式、海外布局及多元品牌並進,高價餐飲等多元經營模式同步展現獲利實力 台灣外食人口比例高於全球平均,且在多元文化與國際交流往來頻繁影響下,民眾對各類型餐飲風格接受度高,使台灣成為餐飲創新沃土的同時,在資本市場中也構成豐富多樣的餐飲類股族群,不僅提供穩健投資回報,亦吸引海外餐飲企業來台上市。不過,餐飲市場總胃納量與人口規模及組成結構密切相關,屬於具明顯「內需規模天花板」效應的產業類型。但即使在市場總量限制下,仍有部分表現優異的餐飲企業能夠克服天險,靈活應用進軍海外市場、品牌多角化經營、擴大網路銷售、開拓多元類型加盟事業、結盟異業通路夥伴、跨足商品銷售領域(餐飲零售化)等策略突圍,將營業規模與盈利能力推進至競爭對手難以追趕的優勢地位。 受2020及2021年疫情期間較低的營收基數及疫情後強勢反彈的消費力道影響,2022及2023年為多數餐飲業者營業額加速成長的重要時點。不過,本次調查顯示,2024年餐飲市場自疫情後補償性消費驅動的強勢復甦走勢、逐步回復至以長期消費需求為主的平穩發展階段。業者營收年成長幅度普遍回落至10%以下、甚至有少部分業者在高基數效應上陷入衰退。在可取得本業財務資料的餐飲企業中,2024年達成本業營收百億里程碑的餐飲集團包括台灣麥當勞、台灣星巴克、王品集團、爭鮮餐飲以及首度進榜的饗賓餐旅,顯示上述大型餐飲集團在激烈競爭且市場增速趨緩的產業環境中,持續在品牌經營、通路擴張、營運效率與市場滲透力等方面展現高度競爭力,不僅成功與對手拉開顯著差距,也在供應鏈議價能力、行銷資源配置以及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形成優勢規模壁壘。進一步以本業營收成長性作為分析指標可以看到,2024年饗賓餐旅、漢來美食、揚秦國際、饗樂餐飲、豆府集團、以及築間餐飲本業營收成長表現優異,營收年增幅均達雙位數。 主要營運拓展項目方面,餐廳業者與飲料店業者疫情前後均以研發新產品、拓展新品牌&新型態門市、擴大網路銷售等作法為擴張重心。值得關注的是,咖啡館/手搖飲等飲料店業者疫情後於多項拓展策略上展現旺盛擴張企圖心。例如規劃投入研發新產品業者佔比自2019年的47.0%增至2024年達61.5%、拓展新品牌&新型態門市佔比自13.6%增至27.4%、異業通路結盟佔比自12.1%增至22.2%等,顯示飲料店業者積極透過產品創新與跨領域合作強化品牌滲透力。此外,規劃擴張國內與海外據點業者佔比分別自9.1%及4.6%增至27.4%及19.7%,一舉攀升18.3及15.1個百分點,為本次調查中增幅最顯著的拓展項目。顯示飲料店業者不僅持續加快內需市場擴張腳步,亦藉由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作為第二成長曲線,以市場並進策略分散營運風險並提升長期成長韌性。 盈利能力方面,本次調查顯示,2024年TOP 5業者長榮空廚、鼎泰豐、豆府集團、金色三麥以及欣葉集團營業利益率(鼎泰豐因資料取得限制以稅前淨利率替代)均逾10%,顯示具備獨特商業模式與差異化競爭優勢的企業普遍擁有優於產業均值的獲利表現。例如2024年位居首位的長榮空廚受惠於航空餐需求回升&跨足零售領域形成的高產能利用率、以及不需承擔傳統餐飲門市租金成本等營運優勢,在固定費用結構相對輕盈的基礎上,成為本次調查中唯一營業利益率逾20%的業者;另一方面,與2023年營利指標比較可以看到,漢來美食與揚秦國際為本次調查中少數2024年營業利益率高於2023年水準的企業,顯示上述業者在高度波動的產業環境中,仍舊能夠透過強化供應鏈管理及內部流程優化等方式持續強化獲利表現。 未來流通研究所彙整2017-2024年間24家代表性連鎖餐飲企業(涵蓋餐廳餐館/快餐速食/咖啡茶飲業別)本業營收成長率,並應用「營收成長率熱力圖」進行分析與呈現,同時結合餐飲業者主要營運拓展項目與營業利益率等關鍵指標,不僅能夠掌握特定類型企業的市場滲透優勢,亦可清晰呈現各餐飲版塊的規模變化及產業景氣趨勢,有助於分析台灣連鎖餐飲代表性企業經營表現及產業版圖變化。

2024 台灣「餐飲&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2024台灣「餐飲與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3個台灣2024「餐飲&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關鍵情報: 💡餐飲產業:王品、饗賓、漢來美食、揚秦、Q Burger等大型連鎖品牌市佔率持續攀升;TOP 3空廚業者合計市佔率首破50% 💡旅遊產業:晶華、君悅、台北喜來登市佔穩健擴張,台北漢來成長強勁;旅遊服務業規模回升,大型業者成長率優於產業均值 💡休閒產業:娛樂業眼球經濟持續趨向分眾化、電影院&KTV業規模縮減;健身房業市佔結構穩固,TOP 2業者合計佔比逾80% 從產業經濟的角度出發,市佔率具備較營收變動指標更高的相對性與產業可比較性,能夠細緻地錨定個別企業於所在產業中的相對位置與滲透表現,為擬定擴展策略與投資評估提供關鍵衡量基礎。尤其在餐飲服務、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等具備高度競爭、消費者選擇多元等特徵的服務型業別中,市佔率不僅是衡量企業市場地位與品牌影響力的核心指標,甚至能夠直接影響業者在營收穩定性、品牌影響力、資源整合以及長期獲利能力等關鍵領域中的營運表現。例如較高的市佔率有助於企業降低採購與營運成本外,亦能夠藉由強勢的品牌能見度吸引更多消費者,在高度依賴口碑與體驗的餐飲&觀光休閒業中具備顯著影響力。此外,在產業進入成熟或整併階段時,市佔率的結構組成與長期變動亦能夠做為判別市場集中度與競爭態勢的指標性訊號。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餐飲與觀光休閒產業中,多數大型連鎖品牌營運成長表現普遍優於整體產業平均,帶動市佔率與產業集中度顯著攀升。例如一般餐廳&吃到飽餐廳業中,2024年市佔率超過1%的餐廳業者雖僅維持6家,分別為王品集團、饗賓餐旅、漢來美食、瓦城泰統、築間餐飲以及鼎泰豐,整體產業仍呈現高度分散結構。但前三大業者王品集團、饗賓餐旅及漢來美食2024年市佔規模全面攀升,推升CR 3指標年增0.6個百分點至7.2%。此外,2024及2025年台灣餐飲產業迎來多項大型併購項目,多家連鎖餐飲集團透過策略性併購擴張事業版圖,反映出產業朝向集團化與多品牌化發展的明確趨勢。例如菲律賓快樂蜂集團透過旗下子公司迷客夏取得雙月70%股份;六角國際收購翰林茶館母公司翰林國際企業100%股權、其子公司王座國際亦取得養心餐飲集團51%股權;以咖啡館起家的路易莎陸續併購玖仰、光焙若蔬食、青焰炭火熟成牛排等餐食品牌;主營宴會廳事業並轉投資日式餐廳Joyfull的御嵿國際取得海峽會62.5%股權等,均持續推動餐飲產業朝向集中化發展。

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60」產業成長率單店營業額
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

4個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單店營業額新情報news! 💡2019-2024 連鎖零售業:寢具專賣業、中古汽車業、進口家具業規模成長強勁,超市、超商單店營業額創歷史新高 💡2019-2024 餐飲服務業:便當/自助餐店、早餐店、一般餐廳業規模增幅領先,連鎖速食店單店營業額突破3000萬元 💡2019-2024 休閒娛樂業:個人照護&美容服務關聯業別強勁擴張,KTV、遊樂園等傳統娛樂業態面臨成長趨緩挑戰 💡2019-2024 生活服務業:代辦留遊學、居住型照護服務、美術/手工藝教學班規模顯著擴張,自助洗衣店單店營業額衰退

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
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

3個「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情報: 💡服務就業市場:批發/零售/醫療保健/餐廳業為雇用員工數TOP 4業別;海空運薪資領先、公車客運&快遞業面臨長工時困境 💡六都人力結構:都會區為流通與生活服務業核心人力據點,批發零售、運輸倉儲業六都雇用人數集中度偏高 💡青年就業流向:製造/批發零售/醫療保健蟬聯近五年大專生就業流向TOP 3,產業吸納力與就業流向趨勢穩定 流通及生活服務業為支撐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礎,不僅容納大量就業人口,其所蘊含的勞動供需變化、薪資變動、區域就業分布等數據更直接牽動整體勞動力市場組成結構。此外,流通及生活服務產業以高度勞動密集與服務導向為特性,對於青年、兼職及中高齡勞動人口具有高度吸納力,為超高齡社會中整體服務業永續發展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根據主管機關統計,2024年全台服務業總就業人數(含受雇員工、雇主、自營作業者、無酬家屬工作者)年增1.1%至705.1萬人,佔總體就業人數比例達60.8%,明確反映出服務業對於穩定整體社會就業結構的重要性。 本次調查顯示,2024年雇用員工人數最多的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別依序為批發業、零售業、醫療保健業以及餐廳業,從業人員總數介於35.9萬至105.1萬人間,其餘業別雇用人數均未逾10萬人,顯示不同業別在勞動力吸納規模上存在顯著差距。與2023年相較,本次調查業別中以餐廳業淨增加雇用員工數最多,其下依序為醫療保健業、零售業以及其他餐飲業;若以成長幅度做為指標,則以旅行服務業雇用員工數年增幅度最為顯著,航空運輸業與其他餐飲業分居第2、3位,反映出疫情後餐飲零售與跨境旅遊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因應高齡化社會所帶動的醫療保健就業需求持續擴張。此外,觀察緊扣青年就業結構的大專生就業流向可以看到,近五年(2020-2024)大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前3大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別依序為批發零售業、醫療保健&社會工作業以及餐飲住宿業,與前次調查相較差異不大,顯示新鮮人職涯選擇已趨於穩定。多數畢業生偏好產業規模大、職缺穩定、就業機會普及且具地緣優勢的業別,使上述具備高職缺基數的業別成為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就業市場中穩定的人才需求池。 以每人每月總薪資做為劃分指標可以看到,2024年整體服務業平均薪資在金融、壽險、航空運輸等業別帶動下,年增4.3%至NT$59,176元,創下1997年後最高增幅。與2023年相較,航空運輸業薪資年增幅位居本次調查業別中最高,其下依序為批發業、旅行服務業、軌道運輸業、快遞業、倉儲業及其他運輸輔助業,其餘調查業別薪資增幅均低於整體服務業水準。工作時數方面,2024年整體服務業每月總工時達164.8小時,與2023年持平。本次調查業別中,公車客運、快遞及軌道運輸業蟬聯前3大長工時業別,反映出基礎交通與物流系統的勞動結構壓力。 台灣於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推估,至2030年全台勞動力缺口將達48萬人,預期對於以人力密集為主的流通與生活服務業將帶來顯著挑戰。產業勢必面臨人力招募困難、工時延長與服務品質不穩等困境,甚至可能成為超高齡社會下脆弱度較高的產業環節。因此,未來流通研究所針對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進行調查,以每人每月總工時、每人每月總薪資、受雇員工人數等3項指標為基礎,並以服務業整體工時&薪資水準進行劃分,透過象限圖進行綜合分析。同時結合台灣&日本65歲以上人口佔總工作人口比例、六都主要服務業別雇用員工數、各細項職務別職缺數以及近五年大專生就業業別流向數據,自多元角度勾勒出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分布樣態及趨勢變化,期望做為掌握當前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問題與觀測整體流通與生活服務業勞動力結構與產業人力資源規劃的基礎。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4個2019-2024年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關鍵情報: 💡低溫食品&即食品:低溫食品躍居最強消費區塊、近五年增幅達52%;冷凍水產/冰淇淋/蔬果/冷藏餐食/烘焙麵包成長顯著 💡加工食品&飲料:保健食品銷售於疫情期間翻漲後回落;運動飲料/茶飲/氣泡水增幅居前、肉類罐頭/咖啡飲料陷入衰退 💡民生零售通路:電商通路增幅82%居冠、超商疫後成長表現亮眼;反映外送/電商/實體景氣的紙盒/紙箱銷售疫情後同步回落 💡餐飲&休閒娛樂:便當/自助餐、美甲美睫、健身房消費指標強勢攀升,成為近年社會結構及內需消費變遷的關鍵縮影 經濟分析領域存在數項知名的「另類消費觀測指標」,雖非正式經濟觀察指標,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消費者信心與不同景氣循環週期下的消費行為變化。例如由前美國聯準會主席Alan Greenspan提出的男性內褲指數(MUI),認為男性內褲銷售出現顯著下滑時,很可能意味著經濟局勢進入低迷或衰退階段;前雅詩蘭黛董事長Leonard Lauder提出的口紅指數則指出經濟衰退或市場低迷時,口紅銷售量反而會出現逆勢攀升。此外亦有部分研究提出氣泡酒&香檳消費與經濟景氣間呈現正向連動關係、指甲油&二手服飾則與經濟景氣呈反向關係等。不過,根據持續深入的文獻探討與嚴謹的統計驗證後,上述商品消費與經濟景氣的關聯性僅於特定國家或市場中存在較高預測價值,尚未能證實其普遍關聯性。 雖然對於經濟預測洞悉的解釋能力有限,但特定商品銷售及服務業別景氣變化仍為觀察內需變遷及產業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例如隨著台灣冷鏈滲透率(消費物流)持續攀升至90%,低溫食品&即食品亦成為近年台灣成長最強勁的民生消費區塊。其中包含冷凍水產/肉類/蔬果以及冷藏餐食在內的冷凍冷藏食品2019-2024年間銷售增幅超過50%,為本次調查中漲幅最顯著的食品類別;各類型加工食品&保健食品則在民眾追求便利性及高齡化社會等因素驅動下,自選擇性、補充性消費轉向成為食品領域中的「隱性剛需」板塊,帶動內銷規模穩定攀升。其中豆類與蔬果加工食品2019-2024年間內銷規模最為顯著,惟保健營養食品增幅於2022年觸及高點後出現回落,但於調查期間內成長幅度仍達26%。非酒精飲料領域中,以運動飲料及茶類飲料銷售增幅最為顯著,反映出消費者對於機能性與健康飲品的青睞。咖啡飲料於調查期間內銷售量出現小幅衰退,主要係受到連鎖咖啡店密集展店以及超商現煮咖啡快速普及所帶來的消費替代效應影響。 民生零售通路方面,電商通路2019-2024年間增幅達82%,不過2023年後受消費重心重回實體通路影響、成長力道顯著趨緩;便利商店則在業者持續展店以及擴充商品結構滿足一站式消費需求的戰略帶動下,成為2022-2024年疫情後增長最為強勁的民生零售通路業別。此外,紙箱、紙袋等紙類包裝容器銷售規模於2022年後陸續下滑,除受禁用PVC淋膜紙容器政策以及業者配合環保趨勢主動降低紙容器使用密度外,也間接反映出外送、電商、百貨等實體零售通路終端景氣變化。此外,本次調查同步納入二手服飾、氣泡酒/香檳、男用內衣褲、指甲與唇部化妝品等國際間具較高景氣連動意義的特殊零售品類進口消費指標進行分析,其中以二手服飾在較低規模基數與日本大型二手商品零售集團來台布局帶動下,2019-2024年間增幅達130%最為顯著。

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3個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門店密度關鍵情報: 💡 2019-2024門店增幅強勁:便當/自助餐店大漲39.5%、新北&桃園市增幅最高;咖啡館成長36.5%、新北市淨增182家最多 💡 2019-2024門店增幅穩健:餐酒館/酒吧、手搖飲/冰果店、早餐店、麵店/小吃店穩定擴張,展現平價剛需市場特徵 💡 2019-2024門店增幅較緩:一般餐廳業增長13.8%、新北市淨增1038家最多;連鎖速食店增長13.4%、台中市淨增50家最多 不同於「產業營收規模」主要反映市場景氣與短期成長動能,「產業門店家數」變化反映的則是企業與投資方對於市場前景的預判與投資信心,更加貼近中長期資本挹注潛力及業者布局意向,不僅可做為觀察整體產業生命週期、競爭態勢與市場成熟度的重要指標,對於商業地產、軟硬體設備商、原物料供應及人力服務業者亦具有高度參考價值。本次調查餐飲產業為民生消費核心載體,其營業規模、門店數量與地理分布結構緊扣區域人口結構、都市化程度、人均消費等經濟&社會基礎指標動態變化。不僅可做為衡量內需消費動能與服務業發展潛力的前端指標,觀察門店數量及密度變化亦有助於分析所在地區產業競爭飽和度、經濟活絡程度、民眾生活型態、餐飲偏好以及消費信心強弱變化等關鍵因子。 本次調查範疇涵蓋2019-2024年間(穿越疫情期間)主要餐飲業別在台門店數量與變動幅度。調查期間內台灣整體餐飲產業門店數合計淨增加2萬7337家、擴增幅度達18.7%(CAGR約3.5%)。主要次產業別中以便當/自助餐店及咖啡館門店數成長39.5%及36.5%最為顯著,間接反映出台灣餐食及飲料業近年最受消費者偏好的業別;餐酒館/酒吧、手搖飲/冰果店、早餐店、麵店/小吃店2019-2024年間門店數穩健擴張,增幅介於18.3%至25.6%間,顯示緊扣日常高頻消費情境的產業類別,因具備穩定客群與營收模式,在疫情後期及經濟波動下仍展現高度抗壓韌性與成長潛力;一般餐廳業及連鎖速食店業於調查期間內分別增長13.8%及13.4%,均低於整體餐飲業門店數成長幅度,主因除基數較高(一般餐廳業)外,也象徵市場發展進入相對成熟飽和階段。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整體餐飲業門店數年成長幅度較2023年下滑1.3個百分點至2.3%,創下2008年後次低。其中一般餐廳業展店幅度更降至0.7%,為2013年統計起始以來新低,全年僅淨增264家,顯示在人力匱乏、人事&原物料成本高漲壓縮獲利空間、難以尋覓合適地點等因素影響下,部分餐飲業別展店腳步顯著趨緩。 另一方面,門店密度(每萬人擁有店鋪數量)為衡量生活產業於特定地區市場飽和度與服務可及性的重要指標,亦為觀測地區商業潛力或市場成熟度的主要工具,可做為業者門店立地佈局或經營模式的策略參考基礎。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以街邊店為主要構成型態的麵店/小吃店以每萬人高達26.74家成為門店密度最高的餐飲業別,且遙遙領先其他餐飲型態,反映出麵店/小吃店業高需求頻率、低進入門檻、高在地生活依賴性與高服務可及度等特徵,為台灣生活型基礎餐飲服務核心;其下依序為一般餐廳業(每萬人15.96家)、手搖飲/冰果店業(每萬人9.58家)以及早餐店業(每萬人8.39家)。其他餐飲業別門店密度均低於每萬人4.35家,其中連鎖速食店及餐酒館/酒吧密度甚至低於每萬人1家的水準。可以看出相較於零售、生活等業別,餐飲業門店密度指標分布趨於兩極化,反映出各次產業別在營運型態、區位展店策略與鎖定消費市場上的高度差異。高密度業種多具有在地化特性強、客單價低、周轉率高、服務半徑小等特徵,藉由門店大量分布與貼近生活圈以滿足即時需求;低密度業種則屬於精準錨定的目的地型消費型態,消費者可接受較遠距離移動、且單店服務更多人口,據點擴展更仰賴選址精準與商圈條件。

台灣「軌道經濟」商圈流量與百貨商場產業地圖

3個台灣「軌道經濟」商圈流量&百貨商場產業地圖關鍵情報: 💡 北台灣軌道經濟:2024台灣整體軌道旅客人次突破歷史新高,百貨商場積極進駐北捷南港、松山、台北車站、市政府站周邊 💡 中南部軌道經濟:高鐵站點周邊腹地成為大型商場新戰場,新線段站點開發優勢挹注高雄、台中軌道經濟生態圈新興動能 💡 人潮創新高商圈:中山、北門、國父紀念館、南京復興站周邊商圈具備高消費力優勢;三重站、高鐵桃園站假日消費力較佳 在2025年全球關稅競爭對進出口貿易表現帶來高度不確定性的挑戰下,具有龐大資本投資乘數效益、高產業關聯性帶動效果(如推動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增強民間消費動能)及創造大量就業潛力的「軌道經濟」產業,成為推動內需經濟與消費成長的重要選項。軌道經濟係指將軌道系統視為區域整合與開發軸心,結合周邊與軌道沿線土地進行高效率、高價值的開發與運用,不僅能夠藉由納入商業、辦公、旅館、娛樂、住宅等設施開發及商機推動、構築「軌道+」多元生態圈外,亦可做為推動地方創生以及為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進行整備的重要基礎設施,成為帶動內需經濟再次成長的火車頭產業。 根據交通部統計,目前全台鐵路&捷運設計及施工中計畫共27項、規劃中計畫共31項。除軌道設施的持續推進外,2022年立法院通過修正鐵路法部分條文,允許台鐵可針對旗下土地與建物資產進行活化,加上冠德建設(環球購物中心母集團)、日勝生集團(間接持股京站實業)、潤泰集團(CITYLINK母集團)、日本三井不動產(Mitsui Outlet

台灣「觀光旅館營運實況」年度數據總覽

3個台灣「觀光旅館營運實況」年度數據關鍵情報: 💡 都會區旅館業再創新高:整體產業增幅回落至2.9%,但晶華、君悅、喜來登、萬豪、漢來等大型都會區業者營收續創新高 💡 風景區旅館業價量齊跌:本土旅客流失+海外旅客復甦緩慢,花蓮、南投、宜蘭風景區住房率&平均房價雙雙下跌 💡 平均客房收益(RevPAR):涵碧樓、北投麗禧、蘭城晶英、太魯閣晶英RevPAR下滑;礁溪老爺、寒舍艾美、雲品酒店穩健增長 2024年台灣觀光旅館產業規模年增2.9%至新台幣612.0億元,與2019年疫情前相較小幅成長2.6%。平均房價、住用率及平均客房收益(RevPAR)三大關鍵營運指標方面,2024年整體觀光旅館平均房價年減2.8%至4,531元,但與2019年疫情前3,756元的平均房價相較大幅增長20.6%,反映出房價持續攀升與精品酒店&豪華飯店在台積極拓展深耕的明確趨勢;住用率年增0.2個百分點至61.0%,重返疫情前約60%-70%的長期水位;RevPAR年減2.4%至2,763元,與2019年疫情前2,528元相較攀升9.3%。 2024年都會區旅館在海外旅客回流、商務活動增溫帶動下持續做為台灣觀光旅館業中成長力道最為強勁的構成版塊。本次調查2024年營業額TOP 15排名中,台北旅館業者即入榜11家,TOP

台灣「餐飲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

3個台灣「餐飲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關鍵情報 💡 2024整體餐飲產業走勢:產業規模年增7.6%回落至長期發展區間,飲料店業成為第二個千億量級次產業別 💡 2024六都餐飲產業變化:桃園市餐飲產業規模增幅位居六都首位,南科生活圈帶動台南團膳、咖啡館、早餐店市場快速成長 💡 2024餐飲業共通性經營困境:食材成本波動劇烈、人力短缺、人員流動率及人事成本過高為業者主要經營挑戰 2004至2024年間台灣餐飲產業規模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約7.2%,展現穩健成長力道。不過,隨基期持續墊高以及2018年台灣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比例達14%)後,餐飲產業成長幅度逐年下滑。2020年本土新冠疫情爆發致2020及2021年產業成長表現降至0.6%及-1.0%的近20年新低,2022及2023年產業在低基期上迎來連續兩年年增幅超過17%的報復性成長浪潮後,2024年整體餐飲產業規模年增幅回落至7.6%的長期成長區間、營業規模增至新台幣8463億元。 各細項業別中,2024年以便當/自助餐店、團膳承包以及早餐店業成長力道最為強勁,可以看出在歷經疫情期間的營運低谷以及疫後復甦帶來的強勢增長紅利後,整體餐飲產業擴張幅度再度回落至長期成長區間,市場重回理性供需發展也使2024年成為觀察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後(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比例達20%)餐飲產業重新發展與定位的重要時機點。 未來流通研究所歷年固定彙整台灣「餐飲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並以產業樹狀圖方式呈現,為觀測整體餐飲產業結構與脈絡的絕佳工具。樹狀圖不僅可快速清晰的呈現各次產業別與細項產業別的營收規模、成長率等關鍵數據,藉由各路徑數據間的簡單計算,更能夠進一步得出不同次產業別相對於各層產業結構的精準佔比。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