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產業

2015-2028 台灣「包裹數量」結構趨勢&人均變化
2015-2028 台灣「包裹數量」結構趨勢與人均變化

3個「2015-2028 台灣包裹數量&人均變化」關鍵情報: 💡包裹總量擴張趨於穩定:2024年首度突破17億件新高,預估2028年將增至近20億件、2025至2028年間CAGR達4.1% 💡包裹配送結構趨勢變化:2015至2024年進口包裹數量翻漲184.9%增幅最高、國內宅配快遞(含店取)達9.5億件規模最大 💡全球人均包裹數量指標:2024年中國(123.8件)超越南韓(115.5件)首度奪冠,英國、日本、台灣皆為高包裹密度市場(70件以上) 「包裹數量」不僅為物流產業運能負載、業務量體與運作效率的量化指標,近年在電商滲透率提升、跨境交易與即時配送需求快速擴張等趨勢影響下,亦成為衡量內需消費動能、線上線下消費結構變化、以及產業數位化程度&網路銷售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本次調查顯示,台灣包裹總量歷經疫情中後期的劇烈波動後,已重回穩定成長軌道。自2015年的9.9億攀升至2024年達17.0億件,創下歷史新高,10年間包裹總量增加逾7億件、累計增幅達71.3%,其中以宅配快遞包裹增加4.4億件最為顯著。同期間台灣電子商務(純電商)產業規模擴張幅度達219.9%,反映出物流活動、包裹數量與電商經濟間的高度連動。市場成長潛力方面,在台灣網路銷售佔比持續自然擴張(電商滲透率增至約15%),但同時伴隨著物流運能及勞動力供給緊縮等限制條件的基準情境(Baseline Scenario)中,推估2028年全台包裹總量將增至近20億件,2025至2028年間包裹量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約為4.1%。 台灣包裹配送結構依服務模式與物流範圍,可劃分為國內宅配快遞(含店取)、國內汽車貨運、進口包裹、郵務包裹以及出口包裹等五大類別。其中國內宅配快遞包裹為衡量網路銷售市場與零售業活絡程度的重要指標,係整體包裹市場中規模最大的核心構成版塊,主要涵蓋3PL宅配快遞業及便利商店店取包裹(歸屬物流業務部分)。本次調查顯示,國內宅配快遞包裹總量自2015年的5.1億件增至2024年達9.5億件,10年間累計增幅達86.7%(CAGR達7.2%),佔整體包裹數量比例自51.2%增至55.8%,確立台灣以宅配為核心的包裹市場結構;另一方面,2015至2024年間進口包裹數量自2321萬件增至6611萬件,雖然規模有限,但累計增幅達184.9%(CAGR達12.3%),為本次調查中成長幅度最高的包裹類別,反映出近年各類跨境電商與跨境代購服務的快速普及。 此外,「人均包裹數量」為評估包裹市場成熟度與物流密集度的核心指標,主要用以衡量消費端對於網購與宅配服務的依賴程度、以及判斷當地生活型態與零售通路數位化程度的重要基礎。本次調查顯示,中國人均包裹量過去10年間維持高速增長,陸續超越日本、英國與南韓等主要市場,並於2024年以每人123.8件的水準首度登上全球人均包裹數量首位,南韓則以115.5件的人均包裹量位居第2。極高的包裹密度除顯示中國與南韓物流體系均具備低成本、高效率與高頻率運作能力外,也可以看出兩國市場透過極致低價化與包裹微小化策略刺激消費的競爭特徵。此外,2024年英國、日本與台灣的人均包裹數量分別達76.8件、76.6件、72.6件,均已邁入每人每年70件以上的高包裹密度市場階段。相較之下,包裹總量僅次於中國、位居全球第二的美國,2024年人均包裹數量僅達66.6件,過去十年間增幅相對有限。

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規模&產業動向
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規模與產業動向

3個「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規模&產業動向」關鍵情報: 💡2025-2028台灣點數經濟規模CAGR達8.6%、2028年增至NT$770億;零售導入比例達47.5%,超商/量販/百貨導入佔比最高 💡2024年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滲透率達1.14%,增長潛力龐大;日本零售業點數經濟規模達2.78兆日圓、滲透率達1.68% 💡台灣零售業TOP 8「點數經濟圈」:OPENPOINT、FamiPoint、全聯福利點、HAPPY GO、mo幣、P幣、蝦幣、LINE POINTS 在現代零售產業中,「點數經濟」已自過往單純的消費回饋機制、轉變為企業強化顧客關係與延伸價值鏈的重要策略工具。其核心在於將交易行為量化為可持續運用的數據資產,藉由具有類現金價值的點數發放與回饋機制,不僅直接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更有效將顧客鎖定於品牌生態圈內,透過點數折抵與加值誘因間接推升客單價與回購率。此外,點數具備延遲折讓與預付型資產等財務特性,有助於企業在會計上平衡促銷成本、優化收益認列,同時提升短期現金流穩定度。更重要的是,每一次點數的發放、流轉與兌換,都能夠轉化為精確記錄消費頻率、品類偏好、價格敏感度等關鍵資訊的數據足跡,為企業進行數據建模、精準分群與個性化行銷奠定基礎,使點數經濟成為驅動零售數據資產化與智慧化經營的重要引擎。 本次調查顯示,2024年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規模達NT$553億,預估至2028年整體將增至NT$770億,2025至2028年間年化成長率(CAGR)約8.6%。與零售業母體規模相較可以看到,2024年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滲透率約1.14%,低於點數經濟發展活躍的日本(1.68%),顯示市場仍具成長空間與潛力。預估2028年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滲透率將增至1.42%,與日本市場間的滲透率差距縮小至0.4個百分點。同步觀察主要零售業別點數經濟關聯策略應用情形可以看到,2024年整體零售產業中,會員點數策略採用比例達47.5%,其中便利商店與量販賣場導入比例高達100%,為點數經濟應用最成熟的零售業態。其下依序為百貨公司(85.0%)、美妝藥局(70.0%)、服飾專賣(60.5%)、超級市場(58.1%)以及電子商務(54.8%),反映出不同商業模式對於點數經濟的適應性與投資導入意願。 業者布局方面,若加計以支付事業為主體的LINE

2014-2024 台灣「家庭消費結構」六都數據解析
台灣近十年「家庭消費結構變化」六都數據解析

4個2014-2024台灣「家庭消費結構」六都數據解析關鍵情報: 💡 家庭基礎消費:近10年每戶消費總額與醫療支出分別成長17.7%及40.0%;2024年六都首度全數進入「每戶三人以下」時代 💡 民生通路消費:近10年民生通路消費穩健成長、每戶超市支出額攀升69.8%最為顯著;2024年每戶超商支出達NT$4.7萬居冠 💡 餐飲&休閒文化消費:近10年每戶休閒文化支出額下滑19.7%;2024年餐飲住宿消費額躍升45.9%至NT$12.2萬新高 💡 新興經濟消費:台北市與台中市為單身經濟及美麗經濟消費主力;台中市與台南市展現亮眼寵物消費實力 家庭消費結構的長期變化對於整體經濟具有「內需再分配」效應,其變動不僅直接反映出民眾消費偏好與生活型態轉變,亦為觀測整體經濟發展階段與社會價值取向的重要指標,並同步影響投資方向與勞動市場配置。

台灣「餐飲業新勢力」產業地圖
台灣「餐飲業新勢力」產業地圖

3個台灣「餐飲業新勢力」產業地圖關鍵情報: 💡合併收購:六角集團、皇家美食、御嵿國際、路易莎、迷客夏應用資本併購策略建立新事業體,推動企業成長轉型 💡品牌代理:王座、全家餐飲、大成餐飲事業、阿爾法餐飲,導入海外成熟品牌力與營運模式,降低風險並提升市場影響力 💡海外布局&異業整合:聯發國際、揚秦、六角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版圖;乾杯、豊漁應用供應鏈優勢建構業外營收支柱 台灣餐飲產業規模除2022-2024年間受惠於疫情後消費復甦紅利帶動、年增幅創下新高外,自2017年後擴張幅度即持續低於近20年長期平均增長水準(7.2%)。2025上半年餐飲業規模增幅約6.2%,較2024年同期8.3%的增長表現縮減2.1個百分點。可以看出整體餐飲產業正面臨終端需求量受制於人口結構與內需限制致成長空間有限、以及勞動力不足與成本上升提升營運難度等多重挑戰。 為應對內需市場規模的結構性限制與日趨激烈的產業競爭,部分業者著手採取合併收購、策略聯盟、品牌代理、多角化營運、海外布局等外部成長策略,藉由納入外部資源加速建立新的成長曲線,作為突破內需天花板限制的重要箭頭。值得一提的是,除大型集團外,不少兼具決策彈性與資本實力的中型餐飲業者更加重視能夠發揮高度槓桿效益的外部成長策略,將其視為彌補布局缺口、提升市場滲透率以及拉高於資本市場中估值與吸引力的關鍵策略。 本次研究以2024年台灣市場餐飲本業營收低於NT$40億元、但憑藉靈活的外部成長策略成為餐飲產業重要競爭力量的中型業者為調查範疇,繪製台灣「餐飲業新勢力」產業地圖,作為觀察整體產業變動趨勢的重要參考依據。 登入會員即可下載完整圖解情報   單篇購買

2015-2025 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規模&消費結構
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規模與消費結構

3個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規模&消費結構關鍵情報: 💡國人國內旅遊:旅客人次續創新高、消費增幅趨緩,推估2025年市場規模達5364億;餐飲支出長期居首、住宿支出佔比縮減 💡海外旅客入境:2024入境人次僅復甦至疫前高點66.2%,推估2025年市場規模達3569億;住宿與餐飲佔比達41.7%及20.4% 💡國人海外旅遊:出境人次與海外消費同創歷史新高,推估2025年市場規模首度突破1兆元;支出重心聚焦百貨公司&服飾零售 觀光旅遊產業具備帶動零售、餐飲、交通等相關消費的高度產業關聯性,承載「出口型服務輸出」的戰略意涵,不僅可直接創造外匯收入,更能夠進一步衍生出會展經濟、醫療觀光、文創文旅等多元產業外溢效益。此外,觀光旅遊產業在國際舞台上亦扮演著強化國家品牌辨識度、塑造文化形象、提升軟實力與全球能見度的重要角色,因此經常成為國家產業政策資源挹注的重點所在,被視為支撐國家經濟永續成長的「立國型產業」焦點。 旅遊消費產業可劃分為國人出境旅遊(Outbound Tourism)、海外旅客入境旅遊(Inbound Tourism)以及國人國內旅遊(Resident Domestic Tourism)三大產業板塊。本次調查顯示,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自2023年展開強勁復甦,2024年以「國人出境旅遊」表現最為亮眼,整體規模在連續兩年高增長基期上持續攀升31.2%,創下NT$9358億元的歷史新高,預估2025年出境旅遊消費總額將首度突破新台幣一兆元規模,為3大旅遊消費板塊中規模最大、成長表現亦最為亮眼的產業型態。

2024 台灣「餐飲&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2024台灣「餐飲與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3個台灣2024「餐飲&觀光休閒」產業市佔率關鍵情報: 💡餐飲產業:王品、饗賓、漢來美食、揚秦、Q Burger等大型連鎖品牌市佔率持續攀升;TOP 3空廚業者合計市佔率首破50% 💡旅遊產業:晶華、君悅、台北喜來登市佔穩健擴張,台北漢來成長強勁;旅遊服務業規模回升,大型業者成長率優於產業均值 💡休閒產業:娛樂業眼球經濟持續趨向分眾化、電影院&KTV業規模縮減;健身房業市佔結構穩固,TOP 2業者合計佔比逾80% 從產業經濟的角度出發,市佔率具備較營收變動指標更高的相對性與產業可比較性,能夠細緻地錨定個別企業於所在產業中的相對位置與滲透表現,為擬定擴展策略與投資評估提供關鍵衡量基礎。尤其在餐飲服務、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等具備高度競爭、消費者選擇多元等特徵的服務型業別中,市佔率不僅是衡量企業市場地位與品牌影響力的核心指標,甚至能夠直接影響業者在營收穩定性、品牌影響力、資源整合以及長期獲利能力等關鍵領域中的營運表現。例如較高的市佔率有助於企業降低採購與營運成本外,亦能夠藉由強勢的品牌能見度吸引更多消費者,在高度依賴口碑與體驗的餐飲&觀光休閒業中具備顯著影響力。此外,在產業進入成熟或整併階段時,市佔率的結構組成與長期變動亦能夠做為判別市場集中度與競爭態勢的指標性訊號。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餐飲與觀光休閒產業中,多數大型連鎖品牌營運成長表現普遍優於整體產業平均,帶動市佔率與產業集中度顯著攀升。例如一般餐廳&吃到飽餐廳業中,2024年市佔率超過1%的餐廳業者雖僅維持6家,分別為王品集團、饗賓餐旅、漢來美食、瓦城泰統、築間餐飲以及鼎泰豐,整體產業仍呈現高度分散結構。但前三大業者王品集團、饗賓餐旅及漢來美食2024年市佔規模全面攀升,推升CR 3指標年增0.6個百分點至7.2%。此外,2024及2025年台灣餐飲產業迎來多項大型併購項目,多家連鎖餐飲集團透過策略性併購擴張事業版圖,反映出產業朝向集團化與多品牌化發展的明確趨勢。例如菲律賓快樂蜂集團透過旗下子公司迷客夏取得雙月70%股份;六角國際收購翰林茶館母公司翰林國際企業100%股權、其子公司王座國際亦取得養心餐飲集團51%股權;以咖啡館起家的路易莎陸續併購玖仰、光焙若蔬食、青焰炭火熟成牛排等餐食品牌;主營宴會廳事業並轉投資日式餐廳Joyfull的御嵿國際取得海峽會62.5%股權等,均持續推動餐飲產業朝向集中化發展。

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60」產業成長率單店營業額
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

4個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單店營業額新情報news! 💡2019-2024 連鎖零售業:寢具專賣業、中古汽車業、進口家具業規模成長強勁,超市、超商單店營業額創歷史新高 💡2019-2024 餐飲服務業:便當/自助餐店、早餐店、一般餐廳業規模增幅領先,連鎖速食店單店營業額突破3000萬元 💡2019-2024 休閒娛樂業:個人照護&美容服務關聯業別強勁擴張,KTV、遊樂園等傳統娛樂業態面臨成長趨緩挑戰 💡2019-2024 生活服務業:代辦留遊學、居住型照護服務、美術/手工藝教學班規模顯著擴張,自助洗衣店單店營業額衰退

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
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

3個「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情報: 💡服務就業市場:批發/零售/醫療保健/餐廳業為雇用員工數TOP 4業別;海空運薪資領先、公車客運&快遞業面臨長工時困境 💡六都人力結構:都會區為流通與生活服務業核心人力據點,批發零售、運輸倉儲業六都雇用人數集中度偏高 💡青年就業流向:製造/批發零售/醫療保健蟬聯近五年大專生就業流向TOP 3,產業吸納力與就業流向趨勢穩定 流通及生活服務業為支撐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礎,不僅容納大量就業人口,其所蘊含的勞動供需變化、薪資變動、區域就業分布等數據更直接牽動整體勞動力市場組成結構。此外,流通及生活服務產業以高度勞動密集與服務導向為特性,對於青年、兼職及中高齡勞動人口具有高度吸納力,為超高齡社會中整體服務業永續發展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根據主管機關統計,2024年全台服務業總就業人數(含受雇員工、雇主、自營作業者、無酬家屬工作者)年增1.1%至705.1萬人,佔總體就業人數比例達60.8%,明確反映出服務業對於穩定整體社會就業結構的重要性。 本次調查顯示,2024年雇用員工人數最多的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別依序為批發業、零售業、醫療保健業以及餐廳業,從業人員總數介於35.9萬至105.1萬人間,其餘業別雇用人數均未逾10萬人,顯示不同業別在勞動力吸納規模上存在顯著差距。與2023年相較,本次調查業別中以餐廳業淨增加雇用員工數最多,其下依序為醫療保健業、零售業以及其他餐飲業;若以成長幅度做為指標,則以旅行服務業雇用員工數年增幅度最為顯著,航空運輸業與其他餐飲業分居第2、3位,反映出疫情後餐飲零售與跨境旅遊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因應高齡化社會所帶動的醫療保健就業需求持續擴張。此外,觀察緊扣青年就業結構的大專生就業流向可以看到,近五年(2020-2024)大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前3大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別依序為批發零售業、醫療保健&社會工作業以及餐飲住宿業,與前次調查相較差異不大,顯示新鮮人職涯選擇已趨於穩定。多數畢業生偏好產業規模大、職缺穩定、就業機會普及且具地緣優勢的業別,使上述具備高職缺基數的業別成為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就業市場中穩定的人才需求池。 以每人每月總薪資做為劃分指標可以看到,2024年整體服務業平均薪資在金融、壽險、航空運輸等業別帶動下,年增4.3%至NT$59,176元,創下1997年後最高增幅。與2023年相較,航空運輸業薪資年增幅位居本次調查業別中最高,其下依序為批發業、旅行服務業、軌道運輸業、快遞業、倉儲業及其他運輸輔助業,其餘調查業別薪資增幅均低於整體服務業水準。工作時數方面,2024年整體服務業每月總工時達164.8小時,與2023年持平。本次調查業別中,公車客運、快遞及軌道運輸業蟬聯前3大長工時業別,反映出基礎交通與物流系統的勞動結構壓力。 台灣於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推估,至2030年全台勞動力缺口將達48萬人,預期對於以人力密集為主的流通與生活服務業將帶來顯著挑戰。產業勢必面臨人力招募困難、工時延長與服務品質不穩等困境,甚至可能成為超高齡社會下脆弱度較高的產業環節。因此,未來流通研究所針對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進行調查,以每人每月總工時、每人每月總薪資、受雇員工人數等3項指標為基礎,並以服務業整體工時&薪資水準進行劃分,透過象限圖進行綜合分析。同時結合台灣&日本65歲以上人口佔總工作人口比例、六都主要服務業別雇用員工數、各細項職務別職缺數以及近五年大專生就業業別流向數據,自多元角度勾勒出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分布樣態及趨勢變化,期望做為掌握當前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問題與觀測整體流通與生活服務業勞動力結構與產業人力資源規劃的基礎。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4個2019-2024年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關鍵情報: 💡低溫食品&即食品:低溫食品躍居最強消費區塊、近五年增幅達52%;冷凍水產/冰淇淋/蔬果/冷藏餐食/烘焙麵包成長顯著 💡加工食品&飲料:保健食品銷售於疫情期間翻漲後回落;運動飲料/茶飲/氣泡水增幅居前、肉類罐頭/咖啡飲料陷入衰退 💡民生零售通路:電商通路增幅82%居冠、超商疫後成長表現亮眼;反映外送/電商/實體景氣的紙盒/紙箱銷售疫情後同步回落 💡餐飲&休閒娛樂:便當/自助餐、美甲美睫、健身房消費指標強勢攀升,成為近年社會結構及內需消費變遷的關鍵縮影 經濟分析領域存在數項知名的「另類消費觀測指標」,雖非正式經濟觀察指標,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消費者信心與不同景氣循環週期下的消費行為變化。例如由前美國聯準會主席Alan Greenspan提出的男性內褲指數(MUI),認為男性內褲銷售出現顯著下滑時,很可能意味著經濟局勢進入低迷或衰退階段;前雅詩蘭黛董事長Leonard Lauder提出的口紅指數則指出經濟衰退或市場低迷時,口紅銷售量反而會出現逆勢攀升。此外亦有部分研究提出氣泡酒&香檳消費與經濟景氣間呈現正向連動關係、指甲油&二手服飾則與經濟景氣呈反向關係等。不過,根據持續深入的文獻探討與嚴謹的統計驗證後,上述商品消費與經濟景氣的關聯性僅於特定國家或市場中存在較高預測價值,尚未能證實其普遍關聯性。 雖然對於經濟預測洞悉的解釋能力有限,但特定商品銷售及服務業別景氣變化仍為觀察內需變遷及產業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例如隨著台灣冷鏈滲透率(消費物流)持續攀升至90%,低溫食品&即食品亦成為近年台灣成長最強勁的民生消費區塊。其中包含冷凍水產/肉類/蔬果以及冷藏餐食在內的冷凍冷藏食品2019-2024年間銷售增幅超過50%,為本次調查中漲幅最顯著的食品類別;各類型加工食品&保健食品則在民眾追求便利性及高齡化社會等因素驅動下,自選擇性、補充性消費轉向成為食品領域中的「隱性剛需」板塊,帶動內銷規模穩定攀升。其中豆類與蔬果加工食品2019-2024年間內銷規模最為顯著,惟保健營養食品增幅於2022年觸及高點後出現回落,但於調查期間內成長幅度仍達26%。非酒精飲料領域中,以運動飲料及茶類飲料銷售增幅最為顯著,反映出消費者對於機能性與健康飲品的青睞。咖啡飲料於調查期間內銷售量出現小幅衰退,主要係受到連鎖咖啡店密集展店以及超商現煮咖啡快速普及所帶來的消費替代效應影響。 民生零售通路方面,電商通路2019-2024年間增幅達82%,不過2023年後受消費重心重回實體通路影響、成長力道顯著趨緩;便利商店則在業者持續展店以及擴充商品結構滿足一站式消費需求的戰略帶動下,成為2022-2024年疫情後增長最為強勁的民生零售通路業別。此外,紙箱、紙袋等紙類包裝容器銷售規模於2022年後陸續下滑,除受禁用PVC淋膜紙容器政策以及業者配合環保趨勢主動降低紙容器使用密度外,也間接反映出外送、電商、百貨等實體零售通路終端景氣變化。此外,本次調查同步納入二手服飾、氣泡酒/香檳、男用內衣褲、指甲與唇部化妝品等國際間具較高景氣連動意義的特殊零售品類進口消費指標進行分析,其中以二手服飾在較低規模基數與日本大型二手商品零售集團來台布局帶動下,2019-2024年間增幅達130%最為顯著。

2024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3個「台灣電子支付&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關鍵情報: 💡業務規模:2024全年非現金交易佔比創下69.0%新高、電支交易總額首破NT$2000億、TWQR交易金額&筆數雙創新高 💡用戶規模:2024年iPASS MONEY用戶數超越街口支付再度奪冠、LINE Pay以1310萬用戶基礎強勢搶進電支戰場 💡經營損益:純網銀&專營電支機構虧損金額持續縮減,LINE Pay、91APP、藍新科技等準電支機構展現穩健獲利能力 根據金管會統計,2024年台灣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年增20.2%至83.07億筆,已提前達成2026年80億筆的目標值;非現金交易總額年增14.2%至新台幣8.3兆,佔全年度民間消費總額比例創下69.0%新高,距離2026年非現金交易10兆元的目標,達成率已超過83%,顯示台灣正快速邁向「去現金化」社會。為爭奪龐大的非現金支付市場,近年除金融機構外,零售電商集團、電信通訊/網路遊戲/社群平台企業及交通票證機構亦陸續跨足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領域展開布局,不僅推動數位支付自單純的交易工具轉型為商業基礎設施與生活入口,亦使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純網銀等系統成為台灣金融科技與流通產業的下一個關鍵競合起點。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底,全台共有9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及20家兼營電子支付機構,未歸戶使用人數年增13.1%至3176.2萬人。依用戶數排名,前3大電子支付業者分別為一卡通iPASS MONEY(使用人數686.6萬、年增9.4%)、街口支付(使用人數674.0萬、年增4.1%)以及全支付(使用人數559.1萬、年增17.8%)。其中i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