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25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4個2019-2024年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關鍵情報: 💡低溫食品&即食品:低溫食品躍居最強消費區塊、近五年增幅達52%;冷凍水產/冰淇淋/蔬果/冷藏餐食/烘焙麵包成長顯著 💡加工食品&飲料:保健食品銷售於疫情期間翻漲後回落;運動飲料/茶飲/氣泡水增幅居前、肉類罐頭/咖啡飲料陷入衰退 💡民生零售通路:電商通路增幅82%居冠、超商疫後成長表現亮眼;反映外送/電商/實體景氣的紙盒/紙箱銷售疫情後同步回落 💡餐飲&休閒娛樂:便當/自助餐、美甲美睫、健身房消費指標強勢攀升,成為近年社會結構及內需消費變遷的關鍵縮影 經濟分析領域存在數項知名的「另類消費觀測指標」,雖非正式經濟觀察指標,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消費者信心與不同景氣循環週期下的消費行為變化。例如由前美國聯準會主席Alan Greenspan提出的男性內褲指數(MUI),認為男性內褲銷售出現顯著下滑時,很可能意味著經濟局勢進入低迷或衰退階段;前雅詩蘭黛董事長Leonard Lauder提出的口紅指數則指出經濟衰退或市場低迷時,口紅銷售量反而會出現逆勢攀升。此外亦有部分研究提出氣泡酒&香檳消費與經濟景氣間呈現正向連動關係、指甲油&二手服飾則與經濟景氣呈反向關係等。不過,根據持續深入的文獻探討與嚴謹的統計驗證後,上述商品消費與經濟景氣的關聯性僅於特定國家或市場中存在較高預測價值,尚未能證實其普遍關聯性。 雖然對於經濟預測洞悉的解釋能力有限,但特定商品銷售及服務業別景氣變化仍為觀察內需變遷及產業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例如隨著台灣冷鏈滲透率(消費物流)持續攀升至90%,低溫食品&即食品亦成為近年台灣成長最強勁的民生消費區塊。其中包含冷凍水產/肉類/蔬果以及冷藏餐食在內的冷凍冷藏食品2019-2024年間銷售增幅超過50%,為本次調查中漲幅最顯著的食品類別;各類型加工食品&保健食品則在民眾追求便利性及高齡化社會等因素驅動下,自選擇性、補充性消費轉向成為食品領域中的「隱性剛需」板塊,帶動內銷規模穩定攀升。其中豆類與蔬果加工食品2019-2024年間內銷規模最為顯著,惟保健營養食品增幅於2022年觸及高點後出現回落,但於調查期間內成長幅度仍達26%。非酒精飲料領域中,以運動飲料及茶類飲料銷售增幅最為顯著,反映出消費者對於機能性與健康飲品的青睞。咖啡飲料於調查期間內銷售量出現小幅衰退,主要係受到連鎖咖啡店密集展店以及超商現煮咖啡快速普及所帶來的消費替代效應影響。 民生零售通路方面,電商通路2019-2024年間增幅達82%,不過2023年後受消費重心重回實體通路影響、成長力道顯著趨緩;便利商店則在業者持續展店以及擴充商品結構滿足一站式消費需求的戰略帶動下,成為2022-2024年疫情後增長最為強勁的民生零售通路業別。此外,紙箱、紙袋等紙類包裝容器銷售規模於2022年後陸續下滑,除受禁用PVC淋膜紙容器政策以及業者配合環保趨勢主動降低紙容器使用密度外,也間接反映出外送、電商、百貨等實體零售通路終端景氣變化。此外,本次調查同步納入二手服飾、氣泡酒/香檳、男用內衣褲、指甲與唇部化妝品等國際間具較高景氣連動意義的特殊零售品類進口消費指標進行分析,其中以二手服飾在較低規模基數與日本大型二手商品零售集團來台布局帶動下,2019-2024年間增幅達130%最為顯著。 餐飲&外食市場中,2019-2024年間便當/自助餐與早餐店增幅分別達93%及58%,反映出具備高性價比與剛需優勢的平價餐飲市場持續快速擴張;美麗經濟市場在女性消費力攀升推進下維持穩健增長,尤其近年受惠於社交軟體、網紅經濟等因素帶動,更進一步成為年輕族群間炙手可熱的社交貨幣,被視為形塑個人風格、自我投資以及社交分享的重要載體。其中美甲美睫產業2019-2024年間成長幅度達132%,為本次所有調查指標中增幅最高的項目,同步帶動以女性為核心的非典型就業蓄水池形成;各類休閒娛樂場所中,以健身中心/健身房規模增幅最為顯著,2019-2024年間增長幅度達44%。不過,KTV、遊樂園、電影院、夜店等場域於調查期間內增長動能明顯趨緩、甚至較2019年衰退,除受疫情導致消費模式出現長期轉變的影響外,也可以看出非剛需型市場區隔在社會結構與主力消費族群行為變遷下所面臨的替代消費挑戰。 未來流通研究所以特定內需消費數據為基礎,提出台灣「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涵蓋低溫食品&即食品、加工食品&飲料、民生零售通路、餐飲&休閒娛樂等4種類型、總計12項消費品類&通路。並同步說明另類消費指標在台灣市場與產業中的數據解釋能力與代表意涵,做為觀測整體消費景氣與特定細分市場動態變化的基礎。 本篇為會員限定文章,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 關聯資料(點擊前往):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外資來台」近十年關鍵數據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 2025【商業數據圖解】2050台灣「超高齡社會」流通業的未來 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主要零售業別商品結構基因圖譜 2024【產業地圖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地殼變動:電商登頂 2023【商業數據圖解】台灣近十年「家庭消費結構變化」六都數據解析 2023【商業數據圖解】2018-2022台灣「生活產業指數」六都數據解析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 【Key Data Diagram】Analysis of Alternative Consumption Indicators in Taiwan’s Retail & Distribution Industry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2025/05/26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2025/05/26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2025/05/15 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2025/05/15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05/06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04/29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4個2019-2024年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關鍵情報: 💡低溫食品&即食品:低溫食品躍居最強消費區塊、近五年增幅達52%;冷凍水產/冰淇淋/蔬果/冷藏餐食/烘焙麵包成長顯著 💡加工食品&飲料:保健食品銷售於疫情期間翻漲後回落;運動飲料/茶飲/氣泡水增幅居前、肉類罐頭/咖啡飲料陷入衰退 💡民生零售通路:電商通路增幅82%居冠、超商疫後成長表現亮眼;反映外送/電商/實體景氣的紙盒/紙箱銷售疫情後同步回落 💡餐飲&休閒娛樂:便當/自助餐、美甲美睫、健身房消費指標強勢攀升,成為近年社會結構及內需消費變遷的關鍵縮影 經濟分析領域存在數項知名的「另類消費觀測指標」,雖非正式經濟觀察指標,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消費者信心與不同景氣循環週期下的消費行為變化。例如由前美國聯準會主席Alan Greenspan提出的男性內褲指數(MUI),認為男性內褲銷售出現顯著下滑時,很可能意味著經濟局勢進入低迷或衰退階段;前雅詩蘭黛董事長Leonard Lauder提出的口紅指數則指出經濟衰退或市場低迷時,口紅銷售量反而會出現逆勢攀升。此外亦有部分研究提出氣泡酒&香檳消費與經濟景氣間呈現正向連動關係、指甲油&二手服飾則與經濟景氣呈反向關係等。不過,根據持續深入的文獻探討與嚴謹的統計驗證後,上述商品消費與經濟景氣的關聯性僅於特定國家或市場中存在較高預測價值,尚未能證實其普遍關聯性。 雖然對於經濟預測洞悉的解釋能力有限,但特定商品銷售及服務業別景氣變化仍為觀察內需變遷及產業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例如隨著台灣冷鏈滲透率(消費物流)持續攀升至90%,低溫食品&即食品亦成為近年台灣成長最強勁的民生消費區塊。其中包含冷凍水產/肉類/蔬果以及冷藏餐食在內的冷凍冷藏食品2019-2024年間銷售增幅超過50%,為本次調查中漲幅最顯著的食品類別;各類型加工食品&保健食品則在民眾追求便利性及高齡化社會等因素驅動下,自選擇性、補充性消費轉向成為食品領域中的「隱性剛需」板塊,帶動內銷規模穩定攀升。其中豆類與蔬果加工食品2019-2024年間內銷規模最為顯著,惟保健營養食品增幅於2022年觸及高點後出現回落,但於調查期間內成長幅度仍達26%。非酒精飲料領域中,以運動飲料及茶類飲料銷售增幅最為顯著,反映出消費者對於機能性與健康飲品的青睞。咖啡飲料於調查期間內銷售量出現小幅衰退,主要係受到連鎖咖啡店密集展店以及超商現煮咖啡快速普及所帶來的消費替代效應影響。 民生零售通路方面,電商通路2019-2024年間增幅達82%,不過2023年後受消費重心重回實體通路影響、成長力道顯著趨緩;便利商店則在業者持續展店以及擴充商品結構滿足一站式消費需求的戰略帶動下,成為2022-2024年疫情後增長最為強勁的民生零售通路業別。此外,紙箱、紙袋等紙類包裝容器銷售規模於2022年後陸續下滑,除受禁用PVC淋膜紙容器政策以及業者配合環保趨勢主動降低紙容器使用密度外,也間接反映出外送、電商、百貨等實體零售通路終端景氣變化。此外,本次調查同步納入二手服飾、氣泡酒/香檳、男用內衣褲、指甲與唇部化妝品等國際間具較高景氣連動意義的特殊零售品類進口消費指標進行分析,其中以二手服飾在較低規模基數與日本大型二手商品零售集團來台布局帶動下,2019-2024年間增幅達130%最為顯著。 餐飲&外食市場中,2019-2024年間便當/自助餐與早餐店增幅分別達93%及58%,反映出具備高性價比與剛需優勢的平價餐飲市場持續快速擴張;美麗經濟市場在女性消費力攀升推進下維持穩健增長,尤其近年受惠於社交軟體、網紅經濟等因素帶動,更進一步成為年輕族群間炙手可熱的社交貨幣,被視為形塑個人風格、自我投資以及社交分享的重要載體。其中美甲美睫產業2019-2024年間成長幅度達132%,為本次所有調查指標中增幅最高的項目,同步帶動以女性為核心的非典型就業蓄水池形成;各類休閒娛樂場所中,以健身中心/健身房規模增幅最為顯著,2019-2024年間增長幅度達44%。不過,KTV、遊樂園、電影院、夜店等場域於調查期間內增長動能明顯趨緩、甚至較2019年衰退,除受疫情導致消費模式出現長期轉變的影響外,也可以看出非剛需型市場區隔在社會結構與主力消費族群行為變遷下所面臨的替代消費挑戰。 未來流通研究所以特定內需消費數據為基礎,提出台灣「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涵蓋低溫食品&即食品、加工食品&飲料、民生零售通路、餐飲&休閒娛樂等4種類型、總計12項消費品類&通路。並同步說明另類消費指標在台灣市場與產業中的數據解釋能力與代表意涵,做為觀測整體消費景氣與特定細分市場動態變化的基礎。 台灣流通產業「另類消費指標」數據解析 2025/05/26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2025/05/15 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2025/05/15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05/06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04/29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04/21 登入會員即可下載完整圖解情報   單篇購買 Single Purchase 會員登入 Login 相關文章 Relevant Articles

2024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3個「台灣電子支付&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關鍵情報: 💡業務規模:2024全年非現金交易佔比創下69.0%新高、電支交易總額首破NT$2000億、TWQR交易金額&筆數雙創新高 💡用戶規模:2024年iPASS MONEY用戶數超越街口支付再度奪冠、LINE Pay以1310萬用戶基礎強勢搶進電支戰場 💡經營損益:純網銀&專營電支機構虧損金額持續縮減,LINE Pay、91APP、藍新科技等準電支機構展現穩健獲利能力 根據金管會統計,2024年台灣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年增20.2%至83.07億筆,已提前達成2026年80億筆的目標值;非現金交易總額年增14.2%至新台幣8.3兆,佔全年度民間消費總額比例創下69.0%新高,距離2026年非現金交易10兆元的目標,達成率已超過83%,顯示台灣正快速邁向「去現金化」社會。為爭奪龐大的非現金支付市場,近年除金融機構外,零售電商集團、電信通訊/網路遊戲/社群平台企業及交通票證機構亦陸續跨足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領域展開布局,不僅推動數位支付自單純的交易工具轉型為商業基礎設施與生活入口,亦使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純網銀等系統成為台灣金融科技與流通產業的下一個關鍵競合起點。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底,全台共有9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及20家兼營電子支付機構,未歸戶使用人數年增13.1%至3176.2萬人。依用戶數排名,前3大電子支付業者分別為一卡通iPASS MONEY(使用人數686.6萬、年增9.4%)、街口支付(使用人數674.0萬、年增4.1%)以及全支付(使用人數559.1萬、年增17.8%)。其中iPASS MONEY使用人數於2024年第四季超越自2020年後持續位居首位的街口支付,再度躍居全台用戶規模最大的電支品牌。 電支業務金額方面,2024全年度電支代理收付交易總額年增23.5%至2019.7億元、國內外小額匯兌總額年增19.9%至1902.3億元、收受儲值總額年增8.4%至3516.0億元。其中電支交易市場以街口支付、全支付、iPASS MONEY以及玉山Wallet等四大品牌位居前列;電支匯兌市場則由綁定國民通訊軟體LINE的iPASS MONEY持續展現顯著領先優勢,街口支付位居第2。 根據金管會調查,2024年共有6家第三方支付業者代收付款一年日平均餘額超過新台幣10億元,分別為LINE Pay、藍新科技、綠界科技、foodpanda、樂購蝦皮以及91APP。與2023年調查結果相較可以發現,原入榜的拍付國際與Uber Eats 2024年代理收付日均餘額已低於10億元,樂購蝦皮則繼2021年後再度入榜。根據現行規範,第三方支付機構代理收付款項全年日均餘額超過20億元即需申請電支執照,其中LINE Pay已於2025年2月遞交申請經營電子支付業務。由於LINE Pay具有高達1310萬的用戶規模、逾61萬處支付據點以及龐大的LINE生態圈優勢,若後續納管成為功能更為齊全的電支機構,勢必對於整體市場與產業競爭版圖構成深遠影響,成為2025年台灣電子支付產業的關鍵變革點。 純網銀方面,截至2025Q1,LINE Bank(連線商業銀行)、將來銀行及樂天銀行數位帳戶數量分別達207.8萬戶(年增14.8%)、43.2萬戶(年增20.38%)以及28.7萬戶(年增31.3%),三家純網銀合計戶數達279.6萬戶(年增17.2%)。其中帳戶數量最高的LINE Bank為全台數位帳戶數第3高的銀行,僅次於台新銀行(438.2萬戶)與國泰世華銀行(294.0萬戶)。若加計傳統一般銀行,2025Q1年全台數位帳戶數達2558.5萬戶,較2024年同期增長20.9%,反映出數位金融服務在台快速普及與消費者接受度的顯著提升。 另一方面,財金公司於2021年推出串連銀行及電支機構兩大支付體系的「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台」,並以TWQR做為共同標示。上線後陸續提供跨機構轉帳、繳稅、繳費、購物、跨境支付(僅核准金融機構)等多元服務功能。截至2024年底,全台9家專營電子支付業者均已開通TWQR購物功能。2024年TWQR共通支付標準參加銀行共42家、電支機構共9家、合作特約商店逾54.5萬家、導入費稅帳單數逾8000項;全年度交易金額年增23%至新台幣4895億元、交易筆數年增19%至1億1127萬筆。 未來流通研究所針對台灣「電子支付&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進行調查分析,包括主要電支機構使用人數&業務金額、儲值卡消費卡數&消費金額、TWQR交易金額&交易筆數、純網銀數位存款帳戶數量以及專營電支機構/準電支機構/純網銀經營損益等關鍵指標,應用數據勾勒出台灣電支產業發展風貌,做為評估整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本篇為會員限定文章,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 關聯資料(點擊前往):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跨境電商進出口」關鍵數據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 2025【關鍵排行圖解】台灣「2024H2購物季綜合電商流量」解析 2024【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2024【產業地圖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地圖 2023【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2023【產業地圖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地圖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 【Key Data Diagram】Data Analysis of E-Payment & Virtual Banks in Taiwan 相關文章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2025/05/15 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2025/05/15 …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Read More »

2024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3個「台灣電子支付&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關鍵情報: 💡業務規模:2024全年非現金交易佔比創下69.0%新高、電支交易總額首破NT$2000億、TWQR交易金額&筆數雙創新高 💡用戶規模:2024年iPASS MONEY用戶數超越街口支付再度奪冠、LINE Pay以1310萬用戶基礎強勢搶進電支戰場 💡經營損益:純網銀&專營電支機構虧損金額持續縮減,LINE Pay、91APP、藍新科技等準電支機構展現穩健獲利能力 根據金管會統計,2024年台灣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年增20.2%至83.07億筆,已提前達成2026年80億筆的目標值;非現金交易總額年增14.2%至新台幣8.3兆,佔全年度民間消費總額比例創下69.0%新高,距離2026年非現金交易10兆元的目標,達成率已超過83%,顯示台灣正快速邁向「去現金化」社會。為爭奪龐大的非現金支付市場,近年除金融機構外,零售電商集團、電信通訊/網路遊戲/社群平台企業及交通票證機構亦陸續跨足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領域展開布局,不僅推動數位支付自單純的交易工具轉型為商業基礎設施與生活入口,亦使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純網銀等系統成為台灣金融科技與流通產業的下一個關鍵競合起點。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底,全台共有9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及20家兼營電子支付機構,未歸戶使用人數年增13.1%至3176.2萬人。依用戶數排名,前3大電子支付業者分別為一卡通iPASS MONEY(使用人數686.6萬、年增9.4%)、街口支付(使用人數674.0萬、年增4.1%)以及全支付(使用人數559.1萬、年增17.8%)。其中iPASS MONEY使用人數於2024年第四季超越自2020年後持續位居首位的街口支付,再度躍居全台用戶規模最大的電支品牌。 電支業務金額方面,2024全年度電支代理收付交易總額年增23.5%至2019.7億元、國內外小額匯兌總額年增19.9%至1902.3億元、收受儲值總額年增8.4%至3516.0億元。其中電支交易市場以街口支付、全支付、iPASS MONEY以及玉山Wallet等四大品牌位居前列;電支匯兌市場則由綁定國民通訊軟體LINE的iPASS MONEY持續展現顯著領先優勢,街口支付位居第2。 根據金管會調查,2024年共有6家第三方支付業者代收付款一年日平均餘額超過新台幣10億元,分別為LINE Pay、藍新科技、綠界科技、foodpanda、樂購蝦皮以及91APP。與2023年調查結果相較可以發現,原入榜的拍付國際與Uber Eats 2024年代理收付日均餘額已低於10億元,樂購蝦皮則繼2021年後再度入榜。根據現行規範,第三方支付機構代理收付款項全年日均餘額超過20億元即需申請電支執照,其中LINE Pay已於2025年2月遞交申請經營電子支付業務。由於LINE Pay具有高達1310萬的用戶規模、逾61萬處支付據點以及龐大的LINE生態圈優勢,若後續納管成為功能更為齊全的電支機構,勢必對於整體市場與產業競爭版圖構成深遠影響,成為2025年台灣電子支付產業的關鍵變革點。 純網銀方面,截至2025Q1,LINE Bank(連線商業銀行)、將來銀行及樂天銀行數位帳戶數量分別達207.8萬戶(年增14.8%)、43.2萬戶(年增20.38%)以及28.7萬戶(年增31.3%),三家純網銀合計戶數達279.6萬戶(年增17.2%)。其中帳戶數量最高的LINE Bank為全台數位帳戶數第3高的銀行,僅次於台新銀行(438.2萬戶)與國泰世華銀行(294.0萬戶)。若加計傳統一般銀行,2025Q1年全台數位帳戶數達2558.5萬戶,較2024年同期增長20.9%,反映出數位金融服務在台快速普及與消費者接受度的顯著提升。 另一方面,財金公司於2021年推出串連銀行及電支機構兩大支付體系的「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台」,並以TWQR做為共同標示。上線後陸續提供跨機構轉帳、繳稅、繳費、購物、跨境支付(僅核准金融機構)等多元服務功能。截至2024年底,全台9家專營電子支付業者均已開通TWQR購物功能。2024年TWQR共通支付標準參加銀行共42家、電支機構共9家、合作特約商店逾54.5萬家、導入費稅帳單數逾8000項;全年度交易金額年增23%至新台幣4895億元、交易筆數年增19%至1億1127萬筆。 未來流通研究所針對台灣「電子支付&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進行調查分析,包括主要電支機構使用人數&業務金額、儲值卡消費卡數&消費金額、TWQR交易金額&交易筆數、純網銀數位存款帳戶數量以及專營電支機構/準電支機構/純網銀經營損益等關鍵指標,應用數據勾勒出台灣電支產業發展風貌,做為評估整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登入會員即可下載完整圖解情報   單篇購買 Single Purchase 會員登入 Login 相關文章 Relevant Articles 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2025/05/15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05/06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04/29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04/21 【產業地圖圖解】台灣「軌道經濟」商圈流量與百貨商場產業地圖 2025/04/16 【關鍵排行圖解】台灣「觀光旅館營運實況」年度數據總覽 2025/03/27

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3個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門店密度關鍵情報: 💡2019-2024門店增幅強勁:寵物&飼料用品專賣店增長27.5%;便利商店攀升21.1%、晉身全台門店密度最高零售通路 💡2019-2024門店增幅穩定:超市&量販店增長8.0%、都會區滲透率提升;藥局&醫材專賣店增長5.5%、新北市淨增家數領先 💡2019-2024門店數陷衰退:百貨公司、服飾專賣、新車專賣、登山露營&體育用品專賣業門市數量縮減 不同於「產業營收規模」反映市場景氣與短期成長動能,「產業門店家數」變化反映的則是經營與投資方對於市場前景的預判與投資信心,更加貼近中長期資本挹注潛力及業者布局意向。零售業門店數量為衡量地方消費強度、生活機能與經濟活力的重要熱度指標,同時也蘊含區域發展、產業轉型與社會結構變遷等意涵。在數位時代與超高齡社會環境中,零售業門市定位已自單純的交易場所快速朝向融合商業與社會價值的「混合型公共樞紐」發展 ,自銷售端點延伸至承載品牌體驗、高齡支援、物流最後一哩、生活&公共服務、減碳基礎設施、緊急防災等複合性功能的服務生態節點。 本次調查範疇涵蓋2019-2024年主要零售業別在台門店數量與變動幅度。調查期間內台灣整體零售業門店數增長3萬7517家、擴張幅度達10.2%(CAGR約2.0%)。本次調查業別中,以寵物&飼料用品專賣及連鎖便利商店業門店數分別增長27.5%及21.1%最為顯著。另一方面,門店密度(每萬人擁有店鋪數量)為衡量生活產業於特定地區市場飽和度與服務可及性的重要指標,亦為觀測地區商業潛力或市場成熟度的主要工具,可做為業者門店立地佈局或經營模式的策略參考基礎。本次調查顯示,便利商店業門店密度自2019年的每萬人5.72家增至2024年達每萬人6.98家,超越成衣服飾專賣業,成為台灣門店密度最高的零售通路。 未來流通研究所彙整2019-2024年間台灣&六都主要零售業別門店數量與門店密度指標變化,涵蓋百貨公司、連鎖超商、連鎖超市&量販、成衣服飾專賣、全新汽車專賣、藥局&醫療耗材專賣、寵物&飼料用品專賣、登山露營&體育用品專賣業等8項業別,做為深入觀測台灣實體零售產業營運與細部地理區域組成的參考基礎。 2019-2024門店增幅強勁:寵物&飼料用品專賣店增長27.5%;便利商店攀升21.1%、晉身全台門店密度最高零售通路 ① 便利商店業:2019-2024年間門店數增長21.1%,台中市/桃園市淨增家數逾400家最多、台南市增幅31.8%最高 2024年全台便利商店業門店數自2019年的1萬3498家增長21.1%至1萬6340家,淨增2842家,為本次調查中淨增門店數最多的零售業別。帶動便利商店超越成衣服飾專賣業,成為台灣門市數量最多、門店密度最高的實體零售通路型態,六都中以新北市(3182家)與台中市(2016家)門店數量位居領先,顯示業者近年為滿足民眾高頻率、碎片化的消費與生活需求,持續採取高密度展店策略,深入住宅區、學區、醫院、交通節點等微型商圈設置據點,不僅大幅提升門市覆蓋率,也藉由緊密連結區域型消費及生活動線,提升顧客到店頻率與地緣忠誠度。成長表現方面,六都中以台中市及桃園市分別增長475及401家門店位居領先,成長幅度則以台南市(+31.8%)及台中市(+30.8%)最為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門市總量持續攀升,但便利商店業六都集中度自2019年的74.1%縮減1.2個百分點至72.9%,為本次調查中都會區集中度下滑最多的通路型態。顯示連鎖超商業者近年積極透過靈活的加盟制度提升於二級城市及鄉鎮地區的展店速度,貫徹高密度與高覆蓋率雙軸並行的擴張策略。例如7-ELEVEN於2019年啟動全鄉全店專案,截至2024年底總門市量達7077家,較2023年淨增218家門市,其中多處鄉鎮為7-ELEVEN首度進駐。 門店密度方面,全台便利商店門店密度自2019年的每萬人5.72家增至2024年達每萬人6.98家,為本次調查中門店密度最高的零售業別。其中桃園市以每萬人8.50家位居六都首位,台北市與新北市以每萬人7.92家及7.86家分居第2、3位。近年台灣指標性超商業者除實體門市外,亦積極鋪設智慧型自動販賣機搶攻縫隙經濟。例如7-ELEVEN於2018年推出採IOT系統與母子店運作模式的智FUN機,僅需半坪空間即可陳列高達120項商品。目前全台鋪機數已超過1800台,除有助於擴增販售通路外,也被視為突破現階段便利商店門店密度天花板的重要方案。 ② 寵物&飼料用品專賣業:2019-2024年間門店數增長27.5%,新北市/高雄市淨增家數最多、高雄市/台南市門市數量增幅最高 2024年全台寵物&飼料用品專賣業門店數自2019年的4180家增長27.5%至5328家,淨增1148家,為本次調查中門店數量增幅最高的零售業別,顯示寵物產業正逐步自過去的小眾市場轉型為主流消費市場。六都中以新北市(865家)位居首位,台中市(699家)與高雄市(655家)分居第2、3位。成長表現方面,六都中以新北市及高雄市均淨增177家門店最多、成長幅度以高雄市(+37.0%)及台南市(+33.5%)最為顯著,可以看出中南部城市新興重劃區與社區型商圈快速崛起成為寵物零售門店新設的重要推進力。 2020下半年全台犬貓隻數首度超過15歲以下孩童數量,正式進入「寵物黃金時代」。尤其近年在寵物飼養數量增加與寵物家人化的趨勢帶動下,過去以基本飼養為主的消費模式已轉變為涵蓋特殊營養、醫療保健、美容護理、休閒娛樂與專業訓練等多元領域的綜合型需求,帶動產業結構自傳統獨立寵物用品店轉向結合商品銷售、醫療保健、美容照護等服務的複合式經營模式與精品化/專業化品牌連鎖體系。 門店密度方面,寵物&飼料用品專賣業門店密度自2019年的每萬人1.77家增至2024年達每萬人2.28家。六都中台南市以每萬人2.81家最為領先,台中市與高雄市以每萬人2.44家及2.40家分居第2、3位,寵物產業除直接促進零售、服務、物流等相關產業成長外,也間接推動關聯食品科技、生物醫療、生活風格設計等周邊產業擴張,展現高度外溢效益。加上寵物產業具抗景氣循環特性,進一步鞏固其近年做為台灣內需市場擴張引擎的重要地位。 2019-2024門店增幅穩定:超市&量販店增長8.0%、都會區滲透率提升;藥局&醫材專賣店增長5.5%、新北市淨增家數領先 ① 超市&量販業:2019-2024年間門店數增長8.0%,新北市/高雄市淨增家數逾50家最多、桃園市/高雄市門市數量增幅最高 2024年全台超市&量販業門店數自2019年的2887家增長8.0%至3118家,增幅略低於整體零售產業10.2%的平均水準,顯示產業已進入相對成熟穩定的低速擴張階段外,也反映出業者擴張策略趨於謹慎,營運重心轉向優化既有據點、提升單店經營效能以及推動多元服務整合等,展現出「穩健成長、深化經營」的市場特徵。六都中以新北市(467家)、台中市(420家)以及高雄市(406家)超市&量販業門店數量最多,與地方居住人口規模呈現高度正相關,反映出超市&量販產業做為民生補給通路與人口紅利分布緊密相扣的特徵。具有較高人口基數的地區對於日常生活採購需求的規模化支撐,為超市&量販業展店布局的重要依據。成長表現方面,六都中以新北市及高雄市分別增長53及52家門市較多,成長幅度則以桃園市(+15.0%)及高雄市(+14.7%)最為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據點數增幅有限,但六都中除台北市外,其他地區據點數增幅均達雙位數、高於全台平均水準,推動2024年超市&量販業六都合計家數佔比較2019年增長1.7個百分點至68.2%,增幅於本次調查中僅次於百貨公司業。顯示近年業者立基於對高人口密度區域的經營效率偏好、都會型消費習慣的可預測性與物流配送的規模經濟效益等因素,持續提升都會區展店密度與服務覆蓋率。此外,都會區居民對於生活品質、多元商品與即時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亦促使業者採取更細緻的市場區隔與更綿密的據點設置策略,帶動超市&量販業態自傳統大型採購轉向更符合日常即時性需求的模式。例如不少連鎖品牌近年積極於具完善交通網絡與新興住宅區的衛星城市中設置社區中小型超市並強化生鮮品項。 ② 藥局&醫材專賣業:2019-2024年間門店數增長5.5%,新北市淨增161家遙遙領先、新北市/桃園市門市數量增幅最為顯著 藥局&醫療耗材專賣業屬於典型的需求導向型產業,與人口結構、高齡化程度、慢性病普及率及醫療保健意識提升密切相關。2024年全台藥局&醫材耗材專賣業門店數自2019年的8803家增長5.5%至9284家,增幅低於整體零售產業平均水準。六都中新北市(1342家)、台中市(1234家)、台北市(1129家)及高雄市(1062家)藥局&醫療耗材專賣店數均逾千家。成長表現方面以新北市2019-2024年間淨增161家遙遙領先,其次為桃園市(+85家)。成長幅度則以新北市(+13.6%)及桃園市(+12.8%)最為顯著。 台灣藥局&醫材專賣業近年拓點力道趨緩主因除專業藥師人力短缺、醫材販售需特定許可等法規限制外,亦受低連鎖率、高密集度的產業特徵影響。尤其在六都等主要都會區中,藥局已成為僅次為便利商店及服飾專賣店的高密度業別,六都中台南市以每萬人4.59家位居首位,台北市與台中市以每萬人4.53家及4.31家分居第2、3位。此外,台灣大型連鎖藥局與醫材品牌近年積極透過併購整合樹立規模經濟優勢,並藉由密集展店拉開與個體藥局的競爭差距,使產業內部呈現家數穩定但集中度提高的特殊趨向。  不過長期來看,台灣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後,高齡與慢性病人口基數擴大以及健保特約藥局制度仍為藥局通路提供穩定的基本盤需求,支撐門店數維持小幅成長。但產業競爭焦點將不再單純以展店數量做為主要成長指標,增長重心轉向藉由強化健康管理、慢性病照護、疫苗施打、保健品銷售等多元服務能力,提升單店效能及強化既有門市專業服務深度。例如大樹藥局繼與日本SUGI藥局合組戰略聯盟後,再度取得日本知名母嬰品牌阿卡將台灣區經營權,並同步跨足寵物零售領域,目標創造出有別一般藥局&醫材零售通路的競爭利基。在都會區藥局家數接近飽和水準後,預期未來台灣藥局&醫材專賣業成長動能將集中於中小型城市或新興重劃區,透過精準掌握社區需求,發展細緻化及在地化的健康服務模式,並在台灣社區醫療體系中扮演更為關鍵的前端角色。 2019-2024門店數陷衰退:百貨公司、服飾專賣、新車專賣、登山露營&體育用品專賣業門市數量縮減 2024年全台百貨公司業(含生活百貨)門店數自2019年的744家縮減12.9%至648家,為本次調查業別中跌幅第2高的零售業別。百貨公司門店地理結構組成高度集中於雙北地區,2024年台北市與新北市分別以133家及127家遙遙領先,合計家數佔比達40.1%。不過2019-2024年間,六都中僅台中市淨增1家,其他地區百貨據點數均低於2019年,其中台南市縮減19家、新北市縮減14家、桃園市縮減13家。不過,雖然整體據點數下滑,但都會區集中度逆勢攀升。六都合計家數佔比自2019年的71.5%增長2.0個百分點至73.5%,為本次調查中都會區集中度增幅最高的零售業別。結合業者動向可以看出,位於都會區的大型現代化百貨公司與複合式購物中心近年仍積極拓展據點及進行門店翻修升級,推估調查期間內門市淨減主要係來自位於非核心商圈內規模有限、功能單一、老化程度較高的社區型/地方型生活百貨退場所致。換言之,百貨公司業門店數量縮減所反映出的並非整體產業與市場規模萎縮,而是產業內部愈趨顯著的業態分化效應,產業結構重心自小型傳統門店轉向現代化、大型化以及具備資本規模與場域優勢的大型百貨業者。 2024年全台成衣服飾專賣業門店數自2019年的1萬7191家縮減13.4%至1萬4888家,淨減2303家,為本次調查業別中門店數跌幅最高與淨減門店最多的零售業別,整體產業門店密度同步自2019年每萬人7.28家降至2024年為每萬人6.36家。六都中台北市以2972家位居首位,其下依序為台中市(1982家)及高雄市(1578家)。不過,2019-2024年間,台北市在高基數上縮減463家,減幅達13.5%,為六都中淨減家數最多的地區。成衣服飾專賣業據點數的大幅縮減主要反映出服飾專賣業網路銷售滲透率提升(自2019年的6.6%增至2024年達9.1%)、以及大型快時尚品牌強勢競爭形成的市場集中化與淘汰效應。門店密度方面,台北市門店密度自2019年每萬人12.99家降至11.93家,但仍穩居六都首位。 本文為精彩摘要,欲下載完整圖解情報與詳細數據請前往圖解情報庫 關聯資料(點擊前往):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產業地圖圖解】台灣「軌道經濟」商圈流量與百貨商場產業地圖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次產業」中短期趨勢回顧與展望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流通產業「外資來台」近十年關鍵數據解析 2025【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 2025【商業數據圖解】2050台灣「超高齡社會」流通業的未來 2024【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主要零售業別商品結構基因圖譜 2024【產業地圖圖解】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地殼變動:電商登頂 2024【關鍵排行圖解】2023台灣「連鎖加盟企業」營收排行TOP 60 2024【商業數據圖解】 2023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 【Key Data Diagram】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 …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Read More »

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3個台灣「零售次產業」六都門店數&門店密度關鍵情報: 💡2019-2024門店增幅強勁:寵物&飼料用品專賣店增長27.5%;便利商店攀升21.1%、晉身全台門店密度最高零售通路 💡2019-2024門店增幅穩定:超市&量販店增長8.0%、都會區滲透率提升;藥局&醫材專賣店增長5.5%、新北市淨增家數領先 💡2019-2024門店數陷衰退:百貨公司、服飾專賣、新車專賣、登山露營&體育用品專賣業門市數量縮減 不同於「產業營收規模」反映市場景氣與短期成長動能,「產業門店家數」變化反映的則是經營與投資方對於市場前景的預判與投資信心,更加貼近中長期資本挹注潛力及業者布局意向。零售業門店數量為衡量地方消費強度、生活機能與經濟活力的重要熱度指標,同時也蘊含區域發展、產業轉型與社會結構變遷等意涵。在數位時代與超高齡社會環境中,零售業門市定位已自單純的交易場所快速朝向融合商業與社會價值的「混合型公共樞紐」發展 ,自銷售端點延伸至承載品牌體驗、高齡支援、物流最後一哩、生活&公共服務、減碳基礎設施、緊急防災等複合性功能的服務生態節點。 本次調查範疇涵蓋2019-2024年主要零售業別在台門店數量與變動幅度。調查期間內台灣整體零售業門店數增長3萬7517家、擴張幅度達10.2%(CAGR約2.0%)。本次調查業別中,以寵物&飼料用品專賣及連鎖便利商店業門店數分別增長27.5%及21.1%最為顯著。另一方面,門店密度(每萬人擁有店鋪數量)為衡量生活產業於特定地區市場飽和度與服務可及性的重要指標,亦為觀測地區商業潛力或市場成熟度的主要工具,可做為業者門店立地佈局或經營模式的策略參考基礎。本次調查顯示,便利商店業門店密度自2019年的每萬人5.72家增至2024年達每萬人6.98家,超越成衣服飾專賣業,成為台灣門店密度最高的零售通路。 未來流通研究所彙整2019-2024年間台灣&六都主要零售業別門店數量與門店密度指標變化,涵蓋百貨公司、連鎖超商、連鎖超市&量販、成衣服飾專賣、全新汽車專賣、藥局&醫療耗材專賣、寵物&飼料用品專賣、登山露營&體育用品專賣業等8項業別,做為深入觀測台灣實體零售產業營運與細部地理區域組成的參考基礎。 登入會員即可下載完整圖解情報   單篇購買 Single Purchase 會員登入 Login 相關文章 Relevant Articles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04/29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生活次產業」六都門店數與門店密度解析 2025/04/21 【產業地圖圖解】台灣「軌道經濟」商圈流量與百貨商場產業地圖 2025/04/16 【關鍵排行圖解】台灣「觀光旅館營運實況」年度數據總覽 2025/03/27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跨境電商進出口」關鍵數據解析 2025/03/25 【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與電商次產業」中短期趨勢回顧與展望 2025/02/25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