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產業

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規模&產業動向
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規模與產業動向

3個「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規模&產業動向」關鍵情報: 💡2025-2028台灣點數經濟規模CAGR達8.6%、2028年增至NT$770億;零售導入比例達47.5%,超商/量販/百貨導入佔比最高 💡2024年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滲透率達1.14%,增長潛力龐大;日本零售業點數經濟規模達2.78兆日圓、滲透率達1.68% 💡台灣零售業TOP 8「點數經濟圈」:OPENPOINT、FamiPoint、全聯福利點、HAPPY GO、mo幣、P幣、蝦幣、LINE POINTS 在現代零售產業中,「點數經濟」已自過往單純的消費回饋機制、轉變為企業強化顧客關係與延伸價值鏈的重要策略工具。其核心在於將交易行為量化為可持續運用的數據資產,藉由具有類現金價值的點數發放與回饋機制,不僅直接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更有效將顧客鎖定於品牌生態圈內,透過點數折抵與加值誘因間接推升客單價與回購率。此外,點數具備延遲折讓與預付型資產等財務特性,有助於企業在會計上平衡促銷成本、優化收益認列,同時提升短期現金流穩定度。更重要的是,每一次點數的發放、流轉與兌換,都能夠轉化為精確記錄消費頻率、品類偏好、價格敏感度等關鍵資訊的數據足跡,為企業進行數據建模、精準分群與個性化行銷奠定基礎,使點數經濟成為驅動零售數據資產化與智慧化經營的重要引擎。 本次調查顯示,2024年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規模達NT$553億,預估至2028年整體將增至NT$770億,2025至2028年間年化成長率(CAGR)約8.6%。與零售業母體規模相較可以看到,2024年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滲透率約1.14%,低於點數經濟發展活躍的日本(1.68%),顯示市場仍具成長空間與潛力。預估2028年台灣零售業點數經濟滲透率將增至1.42%,與日本市場間的滲透率差距縮小至0.4個百分點。同步觀察主要零售業別點數經濟關聯策略應用情形可以看到,2024年整體零售產業中,會員點數策略採用比例達47.5%,其中便利商店與量販賣場導入比例高達100%,為點數經濟應用最成熟的零售業態。其下依序為百貨公司(85.0%)、美妝藥局(70.0%)、服飾專賣(60.5%)、超級市場(58.1%)以及電子商務(54.8%),反映出不同商業模式對於點數經濟的適應性與投資導入意願。 業者布局方面,若加計以支付事業為主體的LINE

2014-2024 台灣「家庭消費結構」六都數據解析
台灣近十年「家庭消費結構變化」六都數據解析

4個2014-2024台灣「家庭消費結構」六都數據解析關鍵情報: 💡 家庭基礎消費:近10年每戶消費總額與醫療支出分別成長17.7%及40.0%;2024年六都首度全數進入「每戶三人以下」時代 💡 民生通路消費:近10年民生通路消費穩健成長、每戶超市支出額攀升69.8%最為顯著;2024年每戶超商支出達NT$4.7萬居冠 💡 餐飲&休閒文化消費:近10年每戶休閒文化支出額下滑19.7%;2024年餐飲住宿消費額躍升45.9%至NT$12.2萬新高 💡 新興經濟消費:台北市與台中市為單身經濟及美麗經濟消費主力;台中市與台南市展現亮眼寵物消費實力 家庭消費結構的長期變化對於整體經濟具有「內需再分配」效應,其變動不僅直接反映出民眾消費偏好與生活型態轉變,亦為觀測整體經濟發展階段與社會價值取向的重要指標,並同步影響投資方向與勞動市場配置。

2025-2030台灣「電商滲透率」未來模擬圖
2030台灣「電商滲透率」未來模擬圖

3個「2030台灣電商滲透率」關鍵情報: 💡全球電商滲透率進入平穩期:英國、南韓、中國滲透率逾26%維持穩定領先;台灣2025H1達13.3%,網路銷售總額年減0.04% 💡台灣實體零售網路銷售增長趨緩:2025H1實體零售網路銷售額年減3.4%,藥妝/服飾/綜合商品/文教育樂用品成長表現較佳 💡2030年台灣電商產業發展情境:滲透率增至15%-20%、網路銷售額達NT$8500億至1兆,2026-2030年CAGR達4.7%-9.9% 全球各國對於網路購物(電商)產業結構之調查,因所在市場發展模式、政策環境及消費型態差異,分類方式與基準存在一定差異。依據台灣主管機關及調查單位分類認定,整體網路購物(電商)產業可劃分為三大主要構成部分,包括:(1)純電子商務業,代表性業者如蝦皮購物、momo購物、PChome等;(2)電視購物&直銷業所經營之網路銷售業務;以及(3)實體零售業者延伸至線上的銷售業務,代表性業者如好市多線上購物、全聯小時達&全電商、統一超商i預購&iOPEN Mall等。本次研究以上述三大產業型態作為調查與分類基礎,解析台灣電商滲透率與網路購物產業規模結構變化。 本次調查顯示,2022年後全球多數市場電商滲透率普遍進入平穩期,成長動能明顯趨緩、甚至有部分國家出現高基期修正。例如2024年英國滲透率自2021年31.0%的高點回落至27.4%,但仍為本次調查中線上零售滲透率最高的國家;中國大陸2024年滲透率年減1.2個百分點至26.8%,展現出邊際成長趨緩的成熟市場特徵;南韓2024年滲透率年增1.4個百分點至26.9%,為本次調查中滲透率增幅最高的國家,反映出當地完善的數位基礎設施與消費者行為的深刻轉變。台灣方面,2024年滲透率持平於13.5%,2025上半年微幅降至13.3%,整體零售業網路銷售金額出現統計以來首度衰退,年減0.04%。三大主要構成業別中,2025H1僅純電商網路銷售額維持小幅成長,電視購物&直銷業網路銷售額與長期穩健擴張的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額均出現衰退。進一步對照整體零售市場表現可以看到,扣除較難透過網路銷售的燃料與汽機車專賣業後,2025H1零售銷售額仍較2024年同期增長1.8個百分點,顯示網路銷售金額的下滑並非來自整體消費力道減弱,而是反映出疫情後消費行為持續回流實體通路的趨勢。 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額方面,2025H1銷售總額年減3.4%,創下首度衰退紀錄。主要業別中,網路銷售額較2024年同期成長幅度較顯著的業別包括美妝藥局業、服飾專賣業、綜合商品零售業、文教育樂用品專賣業以及3C家電專賣業,且上述業別網路銷售額成長幅度均明顯優於該業別整體銷售額同期間成長水準,反映出特定產業於數位銷售端展現顯著優勢。若以金額作為衡量指標,則以母體規模龐大的綜合商品零售業以及服飾專賣業網路銷售成長表現最為突出。可以看出具母體優勢的規模型通路以及具滲透率穩健成長優勢的特定品類,為推升台灣整體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規模持續擴張的核心動能。 此外,本次調查選定與台灣在經濟發展程度、人口結構特徵、城鎮化率、消費行為等多項指標上具備較高度相似性與可比性的南韓與日本,作為設定電商產業發展情境之主要參照對象,並於整理歸納影響台灣電商發展的多項驅動因素後,針對2030年電商產業發展路徑提出樂觀與保守兩項情境分析。其中數位消費生態全面成熟化的南韓為電商滲透率強勢攀升的代表情境參照對象,提供台灣在高滲透率與數位成熟環境下可能的市場發展風貌;而展現漸進式、受外部因素制約型市場特徵的日本,電商滲透率呈現平緩增長,市場擴張動能主要來自電商產業內部有機成長與實體零售業者全通路轉型成果,為本次調查中保守情境參照對象。藉由日韓兩國產業經驗與市場發展路徑的參照與對比,有助於協助業者評估及辨識於不同產業發展情境下的成長機會與挑戰。 電商滲透率(網路銷售滲透率)為零售產業發展的關鍵數據,每一個百分點的細微波動均代表數百億元的銷售商機及資源再分配效應。未來流通研究所透過完整說明電商滲透率及網路購物產業結構組成與計算公式,解析整體網購產業變化趨勢外,並進一步提出2030年台灣電商滲透率發展情境模擬分析,做為觀測零售業網路銷售趨勢之重要參考基礎。

2017-2024台灣「零售&電商企業」營收成長率熱力圖
2017-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企業」營收成長率熱力圖

3個台灣「零售&電商企業」營收成長率熱力圖關鍵情報: 💡 百貨&電商:產業高速擴張後面臨成長回落挑戰,大型領導業者出現衰退訊號;91APP、台北101、米斯特、欣新網成長強勁 💡 超商&超市量販&藥妝:展現民生通路穩健營運特徵,領導業者增幅高於產業均值;全聯、好市多、康是美、寶雅增幅最高 💡 本業獲利能力排名:91APP、寶雅、床的世界、漢神購物中心表現最佳;社群經營、會員經濟、行銷科技成通用型零售科技 零售產業的營收成長率為衡量業者競爭強度與判斷產業生命周期位置的關鍵工具。應用於長期分析,能夠有效排除季節性或短期波動因素,辨識產業是否存在結構性成長動能,並作為預測未來產業規模與競爭格局的基礎;應用於短期分析,則可藉由不同業別或業者間的差異化表現,協助識別潛在市場機會,成為企業策略制定與投資決策判斷的依據。本次調查採熱力圖視覺化方式,透過色階梯度呈現2017至2024年間代表性零售與電商企業營收變化幅度,以掌握零售版圖的長期規模起伏與變化走勢。 本次調查顯示,分別代表線下與線上兩大主要銷售通路的百貨商場與電商網購業,為近年景氣循環中波動最顯著的業別。2020-2021年間受疫情影響,多家百貨業者營收顯著衰退,同期間電商業者則迎來高速成長;2022-2023年隨疫情趨緩與消費回流,百貨業者營收強勢回升並重回成長軌道,電商企業增長動能則出現弱化。不過,2024年百貨及電商代表性業者同步出現營收衰退訊號,且2025H1百貨及電商業規模年增幅分別降至0.1%及2.3%,顯示上述兩大業別近期均面臨高度需求不確定性與成長趨緩挑戰,企業間競爭強度提升,市場再度出現價格折扣戰、業務重整轉型、企業併購及退出等競爭動向。 便利商店、超市量販、藥妝藥局產業受惠於所在市場的民生剛性需求特質,多數業者展現長期穩定的營收增長及獲利水準,不僅反映出優異的景氣抵禦能力,亦為資本市場中具備穩健投資回報的代表族群。調查期間(2017-2024年)雖歷經疫情衝擊,但業者仍普遍展現相對穩定的營收成長,僅少數年度陷入微幅衰退。本次調查中,全聯、好市多(COSTCO)、統一生活事業(康是美)、大樹藥局、杏一等業者本業營收於全調查年度中均呈現正向成長。2025H1超市產業規模年增6.6%,創下2020年後同期最高增幅,量販及超商產業亦分別成長5.2%及4.6%,在整體零售產業呈現衰退趨勢的背景下,均展現出珍貴的穩健成長韌性。

2015-2025 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規模&消費結構
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規模與消費結構

3個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規模&消費結構關鍵情報: 💡國人國內旅遊:旅客人次續創新高、消費增幅趨緩,推估2025年市場規模達5364億;餐飲支出長期居首、住宿支出佔比縮減 💡海外旅客入境:2024入境人次僅復甦至疫前高點66.2%,推估2025年市場規模達3569億;住宿與餐飲佔比達41.7%及20.4% 💡國人海外旅遊:出境人次與海外消費同創歷史新高,推估2025年市場規模首度突破1兆元;支出重心聚焦百貨公司&服飾零售 觀光旅遊產業具備帶動零售、餐飲、交通等相關消費的高度產業關聯性,承載「出口型服務輸出」的戰略意涵,不僅可直接創造外匯收入,更能夠進一步衍生出會展經濟、醫療觀光、文創文旅等多元產業外溢效益。此外,觀光旅遊產業在國際舞台上亦扮演著強化國家品牌辨識度、塑造文化形象、提升軟實力與全球能見度的重要角色,因此經常成為國家產業政策資源挹注的重點所在,被視為支撐國家經濟永續成長的「立國型產業」焦點。 旅遊消費產業可劃分為國人出境旅遊(Outbound Tourism)、海外旅客入境旅遊(Inbound Tourism)以及國人國內旅遊(Resident Domestic Tourism)三大產業板塊。本次調查顯示,台灣旅遊消費市場自2023年展開強勁復甦,2024年以「國人出境旅遊」表現最為亮眼,整體規模在連續兩年高增長基期上持續攀升31.2%,創下NT$9358億元的歷史新高,預估2025年出境旅遊消費總額將首度突破新台幣一兆元規模,為3大旅遊消費板塊中規模最大、成長表現亦最為亮眼的產業型態。

2019-2025H1台灣零售次產業「季節性營收變化」數據解析
2019-2025H1台灣零售次產業「季節性營收變化」數據解析

3個2019-2025H1台灣零售次產業「季節性營收變化」關鍵情報: 💡產業成長型態結構走勢優異:便利商店、超級市場業展現最強零售成長結構樣貌,季節性影響較低且成長型態清晰 💡穩健成長、季節波動較溫和:量販賣場、美妝藥局業全年營收平衡與營運穩健性持續優化、具避開購物季競爭壓力結構優勢 💡季節波動顯著、成長力趨緩:百貨公司、電商購物業淡旺季銷售額落差幅度顯著,產業近年自高速成長進入平緩發展階段 「季節性營收變化」為零售產業的核心結構特徵之一,同時也是協助業者進行營運判斷與策略規劃的重要指標。藉由觀察營業額的季節性波動,能夠有效掌握不同通路類型的消費週期淡旺季規律及判斷各通路間的季節關聯性,同時辨識是否存在因外部因素(如氣候異常、政策變動或公共衛生等特殊事件)所導致的營運起伏。對於採購策略、庫存管理、促銷規畫、廣告投放、商品組合優化以及供應鏈調節等營運決策具備極高的參考價值,亦為新事業開發與投資評估提供重要的支援佐證。 進一步透過跨年度趨勢分析,季節性營收數據亦可反映各業別營運特性與成長潛力。例如若產業各年度月營收曲線穩定向上堆疊攀升且線段間距清晰,表示該業別於全年各月份均具備穩健成長動能;反之,若各年度月營收曲線呈現交織重疊甚至向下跌破過往營收水準,則代表該業別面臨成長動能趨緩或衰退挑戰。另一方面,平穩的全年月營收曲線通常代表該業別營運表現具備抗週期特性、淡旺季波動幅度較低,具避開購物季價格競爭壓力的結構優勢;劇烈震盪的曲線則意味著該業別對於季節因素影響相對敏感,營運表現高度依賴特定促銷檔期與季節性需求,業者需更加精準地掌握行銷時機與資源調配以應對營收波動帶來的挑戰。因此,分析季節性營收走勢不僅有助於提升短期營運效率,更是零售業中長期發展策略與風險管理的重要參考依據。 本次調查顯示,便利商店業及超級市場業為近年成長型態結構最為優異零售通路業別。上述兩項業別於調查期間(2019-2024)均展現逐月穩定向上堆疊的月營收曲線型態,全年度營運表現穩定、淡旺季波動幅度較低,且於消費力較強的旺季期間均能夠展現逐年成長走勢,顯示消費者對於上述通路型態具備強烈的消費偏好及忠誠度。其中超市業2025H1產業規模較2024年同期攀升6.6%,創下2020年後同期最高成長幅度,且增幅為本次調查6項業別中最高,反映出超市產業近年優異的市場滲透能力。 量販賣場業及美妝藥局業受惠於商品結構聚焦於生鮮食品、日用品、清潔美妝與藥品醫療器材等剛性需求品項,於調查期間展現穩健溫和的成長型態結構。尤其量販賣場業2025H1產業規模較2024年同期攀升5.2%,創下2022年後同期最高年增幅,於本次調查6項業別中排名第二,展現相對強勁的成長動能。顯示領導型業者藉由經營轉型、強化商品結構以及持續向超市型態通路延伸等多元策略,不僅有效強化自身競爭優勢,亦同步擴大對於整體產業的影響與推升力道。此外,量販賣場業過往季節性營收波動幅度相對顯著,例如最具代表性的1月份營收佔全年產業規模比例可達9.6%-11.2%,不過近年在領導業者陸續跨足或與超市業別合併經營等因素影響下,預期整體產業淡旺季震盪幅度將逐步降低,有助於提升全年營收平衡性與營運穩健性。 百貨公司業及電商購物業屬於產業規模震盪較為劇烈的零售通路型態。本次調查顯示,上述兩項業別歷年月營收曲線較難以形成持續向上堆疊的清晰成長結構。其中百貨公司業月營收曲線走勢呈現彼此交錯,顯示產業進入成長動能重整的震盪階段。此外,百貨業全年度淡旺季銷售波動幅度顯著,第四季受周年慶等促銷活動帶動,呈現明顯峰期效應,最高月份(10月)單月營收佔全年營業額比例達10.3%至13.7%;電商購物業月營收曲線於2019-2021年間展現堆疊間距清晰、逐年顯著攀升的階梯式成長走勢,產業擴張動能穩健且具延展性。不過,2022年後營收曲線轉為緊密交疊、線段間距趨於緊縮,反映出產業自高速成長階段進入平緩擴張的發展走勢。此外,電商購物業受雙11、雙12等大型購物節慶影響,淡旺季營業額落差偏高,11月單月營收佔全年營收比例近12%,若加計次高峰12月份,旺季雙月合計營業額佔比更突破20%,呈現出高度集中於特定期間的銷售特性。 未來流通研究所以台灣6大零售通路業別(百貨公司、便利商店、電商購物、超級市場、量販賣場、美妝藥局)為調查對象,追蹤過去六年(2019-2024)以及2025上半年月營收變化並進行分析計算。完整呈現各通路季節性營收變化,並針對各業別近年營收波動幅度及營收成長型態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以精準掌握各零售通路型態近年發展樣貌。

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2024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3個台灣2024「零售&電商」產業市佔率關鍵情報: 💡便利商店&超市量販:全聯併大潤發後市佔率突破40%、量販業CR 3指標創新高;超商業市佔結構穩固、領導業者優勢顯著 💡百貨商場&電商直銷:台北101購物中心&三井集團市佔成長幅度顯著;酷澎強勢搶進拓展市佔表現、momo增長力道趨緩 💡專賣零售:集雅社市佔表現逆勢擴張、藥妝產業CR3集中度顯著提升、日系家具家飾品牌持續攀升、納智捷市佔成長表現亮眼 2024年台灣零售產業規模年增2.6%至新台幣4.9兆元,不同業別中業者市佔率組成結構與變化趨勢呈現多元發展,反映出各家企業在通路策略、品牌經營與市場競爭力上的差異化布局。本次調查顯示,2024年百貨商場、便利商店、超市&量販業等綜合商品零售業別中,前三大業者合計市佔率(CR 3)介於44.0%至82.8%間,遠高於其他零售業別。此外,便利商店、美妝藥局、超市&量販業、汽車專賣業2024年呈現市場集中度上升走勢,反映出領導業者透過擴張門市數量、強化供應鏈整合以及優化會員經營等策略鞏固領導地位、拉開與競爭對手差距的產業趨勢外,亦提高整體產業對於企業資本規模、品牌經營與營運效率的標準門檻。 進一步觀察各業別市佔結構,綜合商品零售業方面,百貨商場業中,產業擴張重心集中於精品品牌布局、Outlet開發及軌道經濟生活圈場域經營,代表性業者台北101購物中心及三井不動產集團均擁有亮眼成長表現。2025年百貨商場業將迎來多項具大型開發規模與高話題性的開幕案,包括遠東集團SOGO Garden City、統一集團Dream

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60」產業成長率單店營業額
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與單店營業額

4個2024台灣「連鎖加盟產業TOP 60」產業成長率&單店營業額新情報news! 💡2019-2024 連鎖零售業:寢具專賣業、中古汽車業、進口家具業規模成長強勁,超市、超商單店營業額創歷史新高 💡2019-2024 餐飲服務業:便當/自助餐店、早餐店、一般餐廳業規模增幅領先,連鎖速食店單店營業額突破3000萬元 💡2019-2024 休閒娛樂業:個人照護&美容服務關聯業別強勁擴張,KTV、遊樂園等傳統娛樂業態面臨成長趨緩挑戰 💡2019-2024 生活服務業:代辦留遊學、居住型照護服務、美術/手工藝教學班規模顯著擴張,自助洗衣店單店營業額衰退

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
台灣「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解析

3個「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情報: 💡服務就業市場:批發/零售/醫療保健/餐廳業為雇用員工數TOP 4業別;海空運薪資領先、公車客運&快遞業面臨長工時困境 💡六都人力結構:都會區為流通與生活服務業核心人力據點,批發零售、運輸倉儲業六都雇用人數集中度偏高 💡青年就業流向:製造/批發零售/醫療保健蟬聯近五年大專生就業流向TOP 3,產業吸納力與就業流向趨勢穩定 流通及生活服務業為支撐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礎,不僅容納大量就業人口,其所蘊含的勞動供需變化、薪資變動、區域就業分布等數據更直接牽動整體勞動力市場組成結構。此外,流通及生活服務產業以高度勞動密集與服務導向為特性,對於青年、兼職及中高齡勞動人口具有高度吸納力,為超高齡社會中整體服務業永續發展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根據主管機關統計,2024年全台服務業總就業人數(含受雇員工、雇主、自營作業者、無酬家屬工作者)年增1.1%至705.1萬人,佔總體就業人數比例達60.8%,明確反映出服務業對於穩定整體社會就業結構的重要性。 本次調查顯示,2024年雇用員工人數最多的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別依序為批發業、零售業、醫療保健業以及餐廳業,從業人員總數介於35.9萬至105.1萬人間,其餘業別雇用人數均未逾10萬人,顯示不同業別在勞動力吸納規模上存在顯著差距。與2023年相較,本次調查業別中以餐廳業淨增加雇用員工數最多,其下依序為醫療保健業、零售業以及其他餐飲業;若以成長幅度做為指標,則以旅行服務業雇用員工數年增幅度最為顯著,航空運輸業與其他餐飲業分居第2、3位,反映出疫情後餐飲零售與跨境旅遊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因應高齡化社會所帶動的醫療保健就業需求持續擴張。此外,觀察緊扣青年就業結構的大專生就業流向可以看到,近五年(2020-2024)大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前3大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別依序為批發零售業、醫療保健&社會工作業以及餐飲住宿業,與前次調查相較差異不大,顯示新鮮人職涯選擇已趨於穩定。多數畢業生偏好產業規模大、職缺穩定、就業機會普及且具地緣優勢的業別,使上述具備高職缺基數的業別成為流通及生活服務業就業市場中穩定的人才需求池。 以每人每月總薪資做為劃分指標可以看到,2024年整體服務業平均薪資在金融、壽險、航空運輸等業別帶動下,年增4.3%至NT$59,176元,創下1997年後最高增幅。與2023年相較,航空運輸業薪資年增幅位居本次調查業別中最高,其下依序為批發業、旅行服務業、軌道運輸業、快遞業、倉儲業及其他運輸輔助業,其餘調查業別薪資增幅均低於整體服務業水準。工作時數方面,2024年整體服務業每月總工時達164.8小時,與2023年持平。本次調查業別中,公車客運、快遞及軌道運輸業蟬聯前3大長工時業別,反映出基礎交通與物流系統的勞動結構壓力。 台灣於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推估,至2030年全台勞動力缺口將達48萬人,預期對於以人力密集為主的流通與生活服務業將帶來顯著挑戰。產業勢必面臨人力招募困難、工時延長與服務品質不穩等困境,甚至可能成為超高齡社會下脆弱度較高的產業環節。因此,未來流通研究所針對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變化」關鍵數據進行調查,以每人每月總工時、每人每月總薪資、受雇員工人數等3項指標為基礎,並以服務業整體工時&薪資水準進行劃分,透過象限圖進行綜合分析。同時結合台灣&日本65歲以上人口佔總工作人口比例、六都主要服務業別雇用員工數、各細項職務別職缺數以及近五年大專生就業業別流向數據,自多元角度勾勒出台灣流通&生活服務業勞動力分布樣態及趨勢變化,期望做為掌握當前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問題與觀測整體流通與生活服務業勞動力結構與產業人力資源規劃的基礎。

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
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

3個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市場預測」關鍵情報: 💡台灣電商物流產業邁入震盪期:2023年產業規模首見衰退,2024-2025年復甦反彈、挑戰新台幣500億元里程碑 💡台灣電商物流費用率:零售業網路銷售額成長趨緩,電商物流費用率於2023年觸底回升,2025年推估增至疫情後新高 💡台灣超商店取/取貨站:近5年據點數量翻漲,蝦皮店到店淨增2000家最多、7-ELEVEN與全家便利商店分別淨增1053與546家 台灣電商物流產業歷經疫情期間的高速成長後,2023年開始邁入變化幅度較大的產業震盪階段。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調查估算,2019至2024年間台灣電商物流產業規模成長幅度達92.3%,遠高於同期間整體物流業增幅。觀察年別變化可以看到,2023年電商物流產業規模出現首度下滑,不過2024年後產業重回穩健成長軌道,全年規模較2023年增長9.8%。展望2025年,推估整體電商物流產業規模仍將維持正成長,預估至2030年整體產業規模將達新台幣681.2億元。 依主管機關認定營業項目區分,台灣電商物流產業主要劃分為汽車貨運、快遞宅配、郵務包裹、其它快遞、普通倉儲及低溫倉儲等6大次產業領域。2024年以汽車貨運業電商物流營業額最高,佔整體電商物流產業比例逾60%;快遞宅配&外送平台業電商物流營業額於2024年首度超越普通倉儲業,成為電商物流產業中第2大次產業別,佔整體電商物流產業比例約15.7%;普通倉儲業電商物流營業額年增16.8%,佔整體電商物流產業比例約14.4%。上述3項業別佔整體電商物流產業比例高達93.7%,顯示汽車貨運、快遞宅配以及普通倉儲領域已成為支撐整體電商物流產業發展的核心結構,且預期在快速擴張的電商需求量體帶動下,將成為加速導入先進設備、尖端技術與數位科技的物流產業領域。 電商物流費用率指標方面,受疫情期間網路銷售規模快速擴張影響,電商物流費用率自2019年逐年下降,至2023年降至6.64%的歷史低點,不過2024年顯著回升至7.11%。觀察未來趨勢,由於運費終端價格指數持續攀升,加上同期間網路銷售成長幅度趨緩,推估2025年電商物流費用率將續增至約7.35%,超越2019年的7.20%,創下調查期間新高。 在日益沉重的物流費用壓力下,各類型電商服務勢必將面臨調高免運門檻與壓縮補貼空間的營運挑戰,但亦同步帶動新型態「自取型物流」服務加速發展,尤其是能夠多元應用異業既有配送網絡的超商店取、蝦皮店到店、智慧取貨站等新型態物流服務,不僅成為超高齡社會下電商物流降低運輸費用&勞動力成本的重要解決方案,亦能夠增添嶄新產業成長動能。本次調查顯示,2020-2024年間大型便利商店業者持續積極展店,極高的門市滲透率不僅使超商成為支撐自取型電商物流服務的重要支柱,亦為業者創造多元營收的關鍵來源。中華郵政旗下智慧取貨櫃「i郵箱」2024年鋪設數量達2408座,截至2024年底,i郵箱使用率約56%、每年寄取件包裹數約543萬件,在無人取貨設備滲透率與使用率攀升帶動下,仍具備潛力成長空間。由蝦皮購物自建的蝦皮店到店為電商業者以重資本投入終端取貨據點建置的代表性案例,自2020年底啟動展店後,目前據點數已逾2000家,期間歷經便利商店店型、大型社區店型、複合型通路合作門市等多元型態,目前以24小時無人智慧取貨店型為主,佔據點總數比例達70%。 未來流通研究所集結分析關聯產業數據及業界專家意見,以產值模型推估計算台灣電商物流產業規模、電商物流費用率(委外)等關鍵指標,並結合超商店取/取貨站主要業者投入現況分析,做為觀測整體電商物流產業結構之重要基礎。 登入會員即可下載完整圖解情報